正文 第二十章 带汁诸葛亮

作品:《问鼎十国

    阳平关外。

    马仁瑀、康再遇并骑而立。

    看着阳平关上不住向下射箭、放火的蜀兵。

    康再遇眉头直皱,摇头道“这群畜生对自己人真下得去手。”

    马仁瑀一点也不奇怪,他受命镇守凤州,紧挨着汉中平原,没少与蜀地人打交道。

    对于蜀地的情况极为了解,蜀地官员无有不贪,蜀地兵士毫无战意。也就蜀道险峻,诸多关隘将会成为入蜀硬骨头,就如面前这阳平关。

    阳平关南倚鸡公山,北濒嘉陵江,地势极为险要。南可入川,北通略阳,西至陇南阴平,东达汉中。

    在三国时期,这里就是军事重镇。

    现在也是入汉中平原的必经之路。

    罗幼度得赵季札提醒,先一步察觉孟蜀的险恶用心,故意派遣薛居正入蜀,还做出进攻南汉的假象,背地里早早派出了御营司中擅于攻城,翻山越岭的宣威军入凤州附近的山里待命,就等王昭远这个“诸葛亮”来袭。

    依照罗幼度的计划是断敌后路,歼灭来袭蜀兵,以此来消耗蜀地兵力,便于他们大军入蜀。

    但马仁瑀得知情况,却给出了不一样的想法。

    马仁瑀确如王昭远调查的一样,大字不识一个。

    即便是现在,马仁瑀识得的大字也不足百,也就名字能写的顺溜。

    平时公文都需要幕僚佐官协助,才能看的懂,读的明白。

    但也就王昭远这样的蠢货,才自以为是的敢小觑这个时代一刀一枪从战场上滚爬出来的大将。

    马仁瑀一个流氓地痞,杀到了刺史之位,那是身经百战的换来的。

    他确实不识字,但一场一场生死搏杀累积的经验,磨练出来的战术水平,不会输给任何科班出身的将官。

    他以为蜀兵战斗力低下,正面交锋绝无可能是中原百战之师的对手。

    歼灭王昭远的大军,不如借助其军攻破平阳关。

    在他看来战胜三四万蜀兵,远比攻打平阳关更加容易。

    罗幼度并不知蜀兵堕落成什么样子,但平阳关险峻,当年他是亲眼见过的。

    他选择相信马仁瑀的判断。

    毕竟凤州刺史这个位子也是他亲自安排马仁瑀担任的,并没有坚持采用自己的原定计划。

    战场上的情况在这时,发生了变故。

    面对蜀兵拥挤在平阳关城之下,王昭远毫无人性地对着蜀兵放箭、放火,打算以此逼退拥挤入关的蜀兵,他们好乘机关上关城。

    但马仁瑀、康再遇又岂会给他这个机会

    训练有素的兵卒一步步挤压着蜀兵的生存空间,逼着他们往平阳关溃逃。

    这面对自己袍泽,杀一人杀两人杀十人都好

    但是要城楼上的蜀兵成百上千的屠杀自己人,任谁也受不了。

    拥挤入关城的兵卒,自然不敢造反,但他们早已心寒,直接逃命去了。

    关城上守兵的士气,随着不断地屠杀自己人,自行崩溃,跟着一并逃跑。

    王昭远见状心理防线也随即垮塌,一言不发地退下。

    他本想悄悄的去骑自己的马逃跑,结果发现自己的坐骑早就给人顺走了,他的亲卫也跑了一大半。

    只剩下十余人,彼此阴晴不定,也在琢磨要不要跑。

    马仁瑀、康再遇在这种情况之下,不费吹灰之力的就拿下了阳平关。

    攻取阳平关之后,马仁瑀、康再遇立刻兵分两路。

    马仁瑀率部追杀蜀兵,而康再遇直接领兵直奔兴元府而去。

    兴元府也就是三国时期的汉中一地

    马仁瑀心知这些蜀地逃兵逃回蜀地八成还会受到收编,再次成为与他们为敌的军队。

    故而追杀起来绝不手软,除非投降待俘

    这一路砍杀,便如砍瓜切菜一样,溃败的蜀兵几乎的羔羊一样,就知道逃窜,根本没有还手的勇气。

    面对马仁瑀如此丧心病狂的追杀,王昭远头顶上失了三魂,脚底下走了六魄,已经没有半点抵抗的心思了,就想着往成都跑

    一口气跑到成都,然后龟缩起来。

    但是他一介书生,论及体力哪里比得上兵卒

    他的亲卫见王昭远这个累赘如死狗一般,瘫在地上,还大言不惭地说“实在跑不动了,谁背着我跑,给我找匹马来也行”

    互望一眼,不约而同地一并将他抛下了。

    王昭远气急败坏地大叫,听着身后的喊杀声,求生的占据了大脑。

    这一刻也顾不得什么风采,连滚带爬地往前逃跑。

    随着一股大力传来,王昭远滚进了旁边的田沟,晕厥过去。

    恰是如此,王昭远侥幸逃过一劫。

    待王昭远醒来的时候,只见周边一片狼藉,并不见中原兵或是蜀兵的痕迹,心中大喜,往西南方向跑去。

    王昭远狂妄自负,近乎愚蠢,可一身学识却也无庸置疑,蜀地的地理志几乎倒背如流,看着四周情况,略一思索,便想到这附近有一村庄叫无当村。

    据说早年诸葛亮驻扎汉中,无当飞军驻扎此处,由此得名。

    王昭远又累又饿,跑到了无当村,见村里家家闭户,但并未受到兵祸。

    他也顾不得那么许多,敲着村口的一家大门,敲了半晌,无人回应。

    又敲了几家,依旧无人应声。

    王昭远想了一想,直往村里走去,见村中有一大广场,周边一户人家门口有口大钟,大喜过望,知此处定是村长所居之处。

    他用力地敲着门,见依旧无人应答,便开口说道“在下宰相王昭远拜见”

    他这名声当真好用,话还未说完,大门就开了。

    王昭远正想开口再说。

    屋里冲出一青年,手中的擀面杖一棍子就将王昭远撂倒在了地上。

    青年对着地上的王昭远就吐了口唾沫,骂道“就你这货色,还自比丞相”

    别的不说,诸葛亮在蜀地的威望,那是无可比拟的。

    “父亲,就是这群王八羔子,害得我们村为了糊口卖儿卖女。孩儿将他绑了,找马将军领赏去”

    青年叫廖凯是无当村村长的儿子,在半日前,马仁瑀的随军小吏亲自来到了无当村,找到了村长,跟他们说明了情况,强调了中原大军入境只为天下一统,并无害民扰民之意。

    蜀地败卒四散,若村中遇到蜀兵败卒攻袭,可去军营求援。

    若发现中原兵劫掠,亦可去军营投诉。

    不管做不做得到,中原军能够派军中官吏前来通知,已经表明诚意了。

    相比不顾念他们死活的蜀地官员,中原先入为主地就给他们留下了好的印象。

    王昭远悠悠转醒,环顾四周,发现自己处在一处军帐之中。

    帐内无人,但是帐外却站着六名衣甲整齐的兵卒,从装束来看,便知是中原兵卒。

    王昭远瞬间明白了自己的处境,想着青年那一擀面杖,悲由心生,暗忖“我自幼熟读兵书,不成想败给不识字的莽夫,还让愚昧村夫所擒,羞煞人也”

    这念及悲处,居然嚎啕大哭起来。

    泪水如雨而下

    马仁瑀大步走进营帐,看着泣不成声的王昭远,怔了怔,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这诸葛亮带汁啊”

    霎那间,周边一阵哄笑。

    王昭远更是气得面红耳赤,恨不得习得鸵鸟钻地埋头的本事。

    带汁诸葛亮,也随着王昭远的惨败,传遍了巴蜀、天下

    远在成都的孟玄喆比起孟昶确实要出色很多。

    年轻气盛的他,一改孟昶长期不擅长的弊政。

    日日临朝,兢兢业业处理川蜀政务。

    他每日不间断地召见官员宰相,想要一改孟昶留下来的诸多弊政,准备来一场大刀阔斧地改革。

    但是川蜀朝廷早已烂到骨子里了,所有身居高位的官员就没有不贪的。

    并非蜀地没有清官,是清官的做派满足不了孟昶奢华的生活。

    孟昶不可能让这种人在朝堂上待着,早就给贬到蛮夷之地去跟山民打交道了。

    这长期以往,官员之间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利益链。

    孟玄喆想要凭借血气之勇,打破这种利益链,无疑是痴人说梦。

    一个个没少拿钱的宰相官员,都将孟玄喆当作傻子忽悠。

    孟玄喆还乐此不疲,他以为自己不贪,就比自己的父亲孟昶更加优秀。

    但实际上原本给孟昶的那一份大头,现在全部落在了庙堂官员的手上了。

    一个个尸位素餐的蛀虫,哪里会管百姓的死活。

    他一套套全新的政令,更进一步加重百姓的负担。

    孟玄喆四更起床工作,一直到黄昏才停下歇息,看着自己处理的奏章。

    这位川蜀新国主暗思,都说中原天子罗幼度勤政,天天处理国事至申时上下。与自己比起来,算得了什么

    就等先生入关中,天下震响的消息了。

    要让天下人知道,川蜀孟玄喆,半点不比罗幼度差。

    孟玄喆渴望着听到王昭远凯旋的消息

    直到剑门关守将赵崇韬传来王昭远全线溃败,阳平关失守,兴元府为中原所得,王昭远下落不明的消息。

    孟玄喆彻底呆傻住了。

    不可能

    不可能

    先生乃当代诸葛亮,怎么可能败

    还败得如此彻底

    他却不知道,这个诸葛亮带汁

    ------题外话------

    谢书友威大人,舒光贵族的百赏,谢谢支持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