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5章 封山

作品:《古代天灾逃生记

    崇武接到碗, 顾不得烫嘴,直接开始吃。

    王李氏不忘叮嘱他吃慢点。

    直到崇武烫到嘴巴才不再猴急。

    旁边的木槿同样好不到哪里去,她细细嗅着久违的米香味, 仿佛它是了不起的美味佳肴。

    她半数时间随家人吃糯米粉, 半数时间吃空间里的面包蛋糕或者牛奶来补充营养, 长久没有吃新鲜出炉冒着热气的食物, 现在猛然再见,馋虫都被勾出来了。

    奈何刚出锅的大米粥实在太烫,没办法立刻吃进嘴里去。

    她可不能像崇武般没出息烫到自个儿。

    崇武被烫到龇牙咧嘴, 然而他依旧不舍得将手中的碗放下来。

    木槿看着他的模样,又好笑又难过,她把碗放下,给崇武端来凉水。

    王李氏戳崇武的脑门“咱家煮了一大锅粳米粥, 今个儿让你吃个够, 你慢慢吃, 别没出息又给烫到。”

    崇武咕隆咕隆把水喝下去,又捧起陶碗吃起香喷喷的粳米粥来。

    粳米粥的香味实在太香, 跟木槿家离得近的几户人家都闻到香味了。

    “四伯, 你家做啥好吃的啦咋恁么香”

    他闻着香味咂摸嘴巴,别说,这味可真香呐

    他快两年没有闻到米香味了,猛然闻到, 居然没忍住流下口水来。

    王宝山看他锅里的疙瘩汤“你家吃的也不赖。路上没有水净吃糯米粉,合该吃好点。”

    见王宝山说他家吃的,那人得意起来“得亏有糯米粉,做出来的疙瘩汤闻着老香了。”

    他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家锅里。

    他逃荒时已经做好路上挨饿的准备,谁成想自己走了狗屎运意外碰见糯米砖, 之后天天能把肚子填饱,现在有了冰雹化开的水,还能熬疙瘩汤喝哩。

    虽然四伯家的吃食足够让人羡慕,但自家也不差。

    想想外头还有人连饭都吃不饱,自家不仅没有人饿死,还有足够的吃食,也该满足了。

    接着,他媳妇把热腾腾的疙瘩汤递给他,他的表现与崇武如出一辙,直接把嘴凑到碗边喝上口,直到被烫着才猛吸口气。

    木槿见到周围不少人过于迫不及待烫到嘴巴,本来急着喝粥的心情略微冷却些,她拿手中的筷子不停搅拌碗里的粥试图让它凉的快些。

    好在温度已经下降很多,现在估摸着顶多十度,所以不像前几日到处热烘烘,碗里的粥很快不那么烫嘴。

    木槿喝口粥,舌尖上的香味久久不消散,她弯着眼睛,露出满足的神情。

    王宝山喝完吧唧嘴,一个劲说好吃。

    木槿才喝掉一半,崇文和崇武两兄弟已经开始喝第二碗了。

    兄弟俩仿佛在比赛谁喝的更快般,眼下已经喝了第四碗。

    如今有足够的水和粮食,他们不必再省着吃用,敞开肚皮喝着来之不易的美味。

    崇武捂着肚子感叹“真好喝,等以后安家,我天天喝粳米粥。”

    “那时候你就腻味喽。”

    王李氏想起崇武小时候的情形,他家日子过的好,为了能让小儿子活下来,紧着好的给他吃。

    经常十天半个月就去割点肉,至于鸡蛋粳米粥更是日日都有。

    年纪尚小的崇武吃腻味鸡蛋和粳米粥,得大人在后面捧着碗追他,他才肯吃。

    结果在崇武十岁之后收成一年不如一年,不过那时候仍旧吃喝不愁,再过两三年,却是连肉味都很难闻见了。

    直到现在,崇武快十七岁,连吃个粳米粥都当成了不起的美味,王李氏光看着就十分心酸。

    崇武接着要喝第五碗,木槿也过去盛第三碗。

    她感觉肚子已经被食物装满了,可嘴巴总觉得没有尝够大米粥的香味,总想着再喝一点。

    她没能战胜馋虫,在美味的诱惑之下去铁锅边将手中的陶碗给盛满。

    别人家的穿越都穿成公主小姐,再不济也是个小家碧玉,只有她穿成逃荒的灾民,连吃口大米粥都觉得欣喜无比,光想想就无比心酸。

    木槿来不及想太多,所有的注意力再次被碗里的食物给占据。

    王李氏仿佛预料到家人陡然见到好吃的会狼吞虎咽般,她熬了满满一大锅粳米粥,所以到现在依旧剩下不少。

    木槿喝完第三碗之后才感觉自己彻底吃饱。

    她摸着肚子,脸上带着满足的表情。

    等安定下来,她不光吃大米粥,还要吃东坡肉、吃小鸡炖蘑菇、吃春卷

    总之要把想吃的都吃一遍,不然对不起自己这两年所受的苦。

    明明刚吃饱肚子,木槿想完要吃的美食之后居然又饿起来。

    她在花费大力气赶路时,吃两碗饭能勉强吃饱,三碗绝对算十成饱,如果再来第四碗那肯定要撑到了,毕竟她食量远远不如崇文崇武。

    木槿忍着不去看锅里的食物。

    而旁边王宝根家的情形与木槿家差不离。

    他家把糯米粉和杂粮掺和着做疙瘩汤,光王宝根就喝了五碗下去。

    要搁往年,王宝根只把疙瘩汤当寻常食物,谁能想到它到逃荒路上居然成为难得的美味。

    旁边的荷花和她娘也喝了三碗。

    至于荷花她弟弟,才十来岁,正值贪吃的年纪,他跟着大人吃了好几个月糯米粉,好不容易吃到疙瘩汤,吃的又快又急,最后把自己给撑到了。

    最后被他爹带到山洞外头吐了一顿才好。

    王宝根看向被吐了一地的疙瘩汤,眼里充满心疼的情绪。

    好些人连粮食都没得吃,儿子一下子浪费这么多粮食,他不心疼才奇怪。

    孩子跟着出来逃荒,早就懂点事,晓得自己给家里浪费了粮食,始终低头不敢看爹娘的脸色。

    王宝根婆娘悄悄留出碗疙瘩汤来。

    儿子刚吐了,没法子吃东西,眼下他肚子里没几粒米,等会儿肯定会饿,她得提前备好吃食给儿子。

    等车队里每户人家吃饱喝足,已经入夜,好些人吃饱肚子不想动弹,就躺在铺好的被褥里。

    嘴里不忘感叹“若日日像今天般能吃饱喝足就好了。”

    谁不想呢

    底层平民不像士人有兼济天下的宏大理想,对于他们来说能吃饱饭、能活下去就足够艰难,吃饱喝足活着是许多人究其一生无法达到的目标。

    可天灾接踵而至,上天连最简单的愿望都无法满足他们。

    木槿跟王李氏和周氏等人一道出去解手,外面的冰雹已经停下来,地面上积累着不厚不薄的冰层。

    气温却在不断下降。

    木槿冻的直跺脚。

    谁能想到一天之内外面的环境直接从酷暑过渡到寒冬,连个准备都不留给人。

    车队凭借分工合作成功找到栖身之所,可外面很多是几个人、十几个人的灾民,他们大多只穿着单衣,想要从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恐怕极难。

    回来时,木槿还把此前王宝山放到外面的木桶拎进山洞。

    由于外面气温太低,水桶里面照旧结冰,毫无融化的迹象。

    听说外面冰雹停下来,王宝山道“那就好,停下来就好,咱们明日能接着赶路。”

    然而他想继续赶路的话愿望终究落空。

    夜里睡的太沉,感觉不到外面如何,而值夜的几人坐在木板车上,顶多往山洞口探头瞅瞅,并未察觉外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直到早晨醒来,大伙收拾铺盖准备出发之际,才发现一夜之间外面已经变了天。

    昨日还是光秃秃的土黄、色,现在出去看,已经是白雪皑皑的模样。

    而雪还在不停下着。

    如果不是正处于逃荒途中,如果她的身份不是灾民,木槿或许会觉得在山间观雪是件很美好的事情。

    但她现在只剩下心急。

    接下来三四里路皆为曲折陡峭的山路,正常时候赶路还要格外注意,生怕一个不小心摔倒或者滑下去。

    在大雪封山之际走山路,无疑能和不要命划等号。

    尤其大家还带着许多家当,导致发生危险的概率更大。

    有妇人直接掉眼泪。

    老天爷咋就不给他们活路

    山洞里被哭喊声、抱怨声、抽泣声所包围,每个人都充满悲观的情绪。

    作为整个车队领头羊的王宝兴愁眉不展,望着外头的积雪不住叹气。

    且不说路好不好走,就是现在还下着雪,天天在雪地里要把人给冻死。

    所以无论如何他们也没办法离开。

    木槿看着愁眉苦脸的爹娘,安慰说“大雪封山不一定是坏事,咱们车队里每家都有几千斤粮食,就算呆在山里不出去,省着也能吃个两年,正好趁这几日把身子养好,免得路上常常感觉身子不济。”

    她说话声比以往略大,显然不止说给王宝山和王李氏听。

    木槿同样盼望能早些上路,毕竟路上充满变数,古代不像现代适合四处漂泊,对他们来说,要想有好日子,只能早点找个安定富足的地方安顿下来。

    可大雪已经封山,即使说再多抱怨的话也无济于事,只会加倍制造恐慌,然后使队伍中的士气下降,木槿唯有换个角度去安慰痛苦无奈的族人们。

    队伍中的老弱妇孺时常有晕倒在半路上的,有的青壮年汉子也因为每日太过劳累而身体受损,队伍可以说是人马俱疲。

    如果没办法在一个月半个月抵达目的地,队伍中迟早会有人撑不住。

    所以木槿的话不止胡诌,她当真这般想。

    听见木槿的话,山洞里的哭嚎声渐渐止住,反而多了窃窃私语声。

    不少人脑袋转过弯来“反正俺有粮食,俺啥都不怕”

    当初遇见糯米砖时,他把木板车上装的满满的,直到上面再也装不下,估摸着得有个三四千斤。即便路上消耗不少,后面省着吃也够全家人吃个一两年,只要还有水,封在山里又怎么了

    他有水有粮食,到哪里都能活。

    还有人感觉到累,闷头把被子盖上。

    如今肯定没办法上路,他赶紧睡觉歇息,把身子养好才对。

    王宝兴带着欣赏看向木槿。

    当时看见外面没到小腿肚的大雪,他整个人被焦虑和无奈裹挟,心里总想着往后该咋办、老天不给自己活路,他的情绪也传给族人们。

    山洞里人声鼎沸没了主心骨,假如木槿没有及时站出来,估摸着一部分早就被漫长艰辛的逃荒旅途折磨到苦不堪言的族人会立马绝望。

    泄气容易鼓气难,如果真到如此地步,车队要想跟从前般拧成一股绳走下去恐怕会极难。

    而木槿却已经走到山洞门口,她拿手中的木棍戳戳地上的积雪,现在得有快二十厘米了,说句鹅毛大雪并不过分。

    真的很难想象一夜之间会变天。

    这个世界的所有灾难似乎都与过分恶劣的天气有关。

    之前的干旱持续两年多,至于如今的大雪会持续多久,木槿心里并没有底。

    但她明白,往后的日子恐怕不会好过。

    眼看大雪暂时不会停下,木槿有了另外的顾虑,如果外面的积雪太深太厚把山洞的洞口遮挡住,那么里面的人便很难出去,必须时常铲雪保证山洞的出口始终畅通才行。

    木槿把话与王宝兴说了,王宝兴几乎没有考虑就把车队里的青壮年叫起来给他们布置铲雪的任务。

    另外,他们短则日,长则个把月没办法再次出发,如果雪越下越大,大伙取暖也是个问题,必须提前储存好柴火才行。

    昨夜好些人把自己缩在被子里还感觉冷,奈何又不想从被窝里爬起来,所以只好缩成一团。

    如果下大雪的话,此后几天还会更冷,大伙就算缩在被子里也难以抵抗寒冷。

    所以最好先把柴火给找齐。

    队伍里统共二十五户人家,王宝兴让每家出个人手,五个人铲雪,余下二十人去找柴火,先打个五六日的。

    两边活计都不轻松,不过没有人质疑王宝兴,大伙知道他是为了自己好。

    崇文出去和人打柴了

    按理说铲雪的活计更好,因为就在山洞边上干活,虽说同样需要花费大力气,不过离大伙更近,真遇见危险还能及时躲回来;而打柴的话,需要往树多的地方走上几百米,若山里真有野兽,到时候可够喝一壶的。

    王宝兴怕有人说他袒护自己的儿子和侄子,所以把崇文还有崇远皆打发去砍柴了,如此一来,就连事儿最多的王宝顺也没话说。

    王李氏看见崇文穿好棉裤棉鞋,她又把王宝山的狼皮帽子找出来给儿子戴上。

    十分珍惜这顶帽子的王宝山罕见地没有说话。

    穿着棉裤棉袄呆在山洞里都很冷,好些人要缩着身子才成,若出去山洞,只管更冷。

    而且积雪这样厚,棉裤和棉鞋很容易就会湿掉,长子出去定要吃些苦头回来。

    以前没出来逃荒时,遇见下大雪的天,汉子们把院里的积雪扫干净就去屋里窝着,没人会冒着得风寒的危险出去。

    现在族长让出去找柴火,他家总不能不出人。

    崇文离开半个时辰,家里就开始煮热水,等崇文回来先喝口热的暖和身子,如此一来,总比冻着强。

    王李氏还说要有姜就好了。

    煮姜汤可以驱寒,然而自打遭灾之后他们就再没有出去买过,所以家里早在半年前就没有姜了。

    家家户户都温上热水,焦急地等待家里的壮劳力归来。

    这时候,出去扫雪的人也回来了。

    他们把山洞周边数十米远都给清理出来,从而避免山洞洞口被封掉。

    另外,为了到时候有空地放柴火,他们还在离山洞十来米远的地方铲出一块干净地来。

    至于说为何不放在山洞旁边,那是怕着火。

    大伙都在里头,虽说每家之间留出些距离可供烧火做饭,但终究挨得太近,本就容易着火,如果把柴火放在山洞洞口,很容易发生不测。

    又过去两个时辰,崇文他们才缓缓回来。

    见到他们的身影,王宝兴才终于放下心来。

    一行人离开时间委实太久,久到所有人都担心不已。

    崇文整个人已经被冻蒙了。

    他的棉鞋湿透,棉裤下半截也湿着。

    他钻到帐子里换上条夹棉裤子,把棉裤棉鞋递给周氏,周氏立刻拿到旁边的火堆上去烤。

    崇文灌了两碗热水才勉强缓过来。

    原来他们发觉因为山洞背风,所以积雪和其他地方相比不算深,外面已经没过小腿了,二十来个人商量过后,认为一时半会出不去,决定多打些柴火回来,免得几次三番出去挨冻。

    这也导致了他们迟迟没有归来。

    末了,崇文还说“我瞅着前头路上的情形,十天半个月咱们甭想出去。”

    积雪太厚,牛车压根无法通过。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