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7章 番外三

作品:《小知县

    番外三, 江南

    依托运河跟轮船的优势,纪炀一家在四月上旬便到了扬州。

    如果说之前的扶江县码头已经足够繁华,扬州的热闹更是非比寻常, 跟汴京的井井有条相比,则多了几分悠然跟自在。

    这里对比都城,自由度肯定是更大的, 街上行走的女子, 经商的, 做手工的,上街采买的,明显更多了。

    如果去了扬州乡下, 只会更加快活。

    林婉芸便长在这种环境中, 不管是扬州的内河泛舟,还是郊外踏青赏花,又或者去酒楼听曲, 都是她以前做惯了的。

    “以前家里外祖父祖母便带我来扬州城,也算吃遍城内小吃,不知这么多年过去,店铺还在不在。”

    虽说扬州也有自家产业,但两人还是选了靠湖的酒楼,在这里凭栏观景,好不惬意。

    接下来的时间门里, 自然是吃江南点心,尝这里的菜肴,更要尝尝南边的茶叶。

    林婉芸十四岁离开这里,当时以为再难回来,没想到竟然还有机会。

    纪炀一家还换了江南最流行的新式绸衫, 看着轻轻柔柔的,颜色也格外明亮。

    特别是小晴林,那一身身漂亮衣服,简直换不过来。

    他们还往屯青崖寄了些,自然没忘记小云中跟小白鹤。

    林婉芸也像是回到少女时期,尝遍小时候吃过的所有点心,纪炀自然全程陪伴,有时候小晴林都不带,只是两人出去玩。

    顶都回来的时候给闺女带点糖人。

    要让林婉芸说,她只觉得这里大多数东西都跟之前一样。

    唯独大街小巷的小贩们,手里都换成葫芦做的饮食器具,不过这东西确实轻巧,而且不容易损坏。

    这点自然跟纪炀有莫大关系。

    而且这里许多精美的葫芦器具,正是出自他们上次出发的地方,扶江县。

    不过扬州这边,提到纪炀的不止这一件事。

    如果往田间门走,就会发现,纪炀的名字在田间门更加响亮。

    田间门还有什么事,指的自然是田地。

    当年汴京风起云涌,先皇走的时候,新皇登基的时候,纪炀都在做两件事。

    清查土地不用说,当初给全国都带来风波,其中详情比很多人想的都要惊心动魄。

    但还有一件事,同样牵扯到各方利益,跟平分土地相比,那是差不了多少的。

    那就是受教育的机会。

    分土地,到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开民智才最为重要。

    纪炀对国子监的改革,让他也差点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还好一切都过去了。

    可没想到事情过去这样久。

    纪炀的名字依旧在坊间门流传。

    其中一个叫戚一舟学生记得最为清楚。

    他是余日县,玉云村人士,今年二十四岁,年纪虽然不大,却觉得自己前一二十年简直过得跌宕起伏,大起大落。

    遥想昌盛四十年五月的时候,他那会刚十七,从私塾里到余日县里官学求学,去的时候满怀憧憬,谁能想到面对的,却是那般景象。

    事情还要从戚一舟刚开始读书的时候说起。

    戚一舟家境贫寒,偶然的机会可以读书,偏巧村里私塾的夫子觉得他天资聪颖,是个可教之才。

    但就算有老师的鼓励,他这求学之路也是断断续续。

    夫子有心免他学费,可在村里当夫子,他也是没有余粮,日子过得清苦。

    从十一二岁,就这么断断续续到十六那年,夫子说他学业已成,自己这边已经没什么好教的了。

    而且从旧友那得到个消息,说是县城官学好不容易开放招生,只看成绩不好出身。

    夫子觉得以戚一舟的学问,足以考上官学。

    只是有个问题,去县城上官学的费用不低,好在村长听说之后,主动帮忙凑钱,又有村人帮忙,这才让一身破旧衣裳的戚一舟去到县城求学。

    有着村里的人期望,戚一舟到县城的时候,其实满怀期待。

    江南的县学都比一般地方的要豪华漂亮,戚一舟看得欢喜。

    可还没到县学门口,就被附近的差役驱赶。

    “乞丐不要靠近。”

    “什么穷酸,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滚滚滚,这可是县学你也敢往前凑”

    这些差役面对衣着华贵的公子哥们,瞬间门变了脸色。

    “刘公子,您可算来了,夫子都在等您呢,教谕可打过招呼的。”

    “哎呀王公子,咱们王知县说过了,您一来就会在甲班。”

    “快快快,把门赶紧打开啊。”

    戚一舟没有因为这些的脸色而退步,用夫子教的礼仪拱手道明来意,又拿出夫子给的书信出来。

    差役见此,还是没有好脸色,不过见着有官学宋夫子的信件,这才让他进门。

    宋夫子看到戚一舟的时候,竟然稍稍叹气。

    不知道自己老友的得意门生过来,到底是对是错。

    他本以为县学公开招生是好事,所以急忙忙写信给老友。

    可他近来听到的消息,只怕不乐观。

    不过来都来了,还是好好准备接下来的考试吧。

    宋夫子并未对戚一舟有过多照拂,毕竟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生怕别人以为他们中间门有私,对戚一舟这个学生不好。

    可宋夫子还是叹气。

    当时戚一舟并不明白原因,他住在县里最下等的客栈大通铺里努力温书,周围都是来来往往做小买卖的人,他也不嫌吵闹。

    毕竟在家的时候,也是这样读书的,家里兄弟姊妹们多,平时吵吵嚷嚷他都习惯了。

    接下来几天的考试,戚一舟也是信心满满,他感觉自己甚至超常发挥,下笔如有神。

    等考试下来之后,他把卷子默写一遍给宋夫子看,宋夫子满意点头“一直听老友夸你,果真有些本事,进县学绝对没问题。回头我跟教谕商议,看看能不能给你找个打扫的活计,也能减轻你的压力。”

    村子上来的学生家里多贫苦,宋夫子也是知道的。

    戚一舟听此,更是感谢,他也不在乎什么面子,只要能在这读书就好。

    说不定明年就能考秀才,只要自己能考中,那一家人的日子就会好过很多很多。

    他这么多年的辛苦就没白费。

    县学成绩公布这段时间门,是他最紧张,也最高兴的时候。

    甚至等着放成绩之时,他还在县里打了点零工,还规划好,接下来要怎么在县城生活。

    可是成绩公布,他整个人都傻了。

    县学有百人考试,录取二十人。

    这里面竟然没有他。

    难道他的学问真的那样差劲

    戚一舟失魂落魄,他觉得自己对不起所有人,对不起爹娘,对不起兄弟姊妹,对不起村里人还有村长。

    更对不起夫子。

    所有人都对他充满信心,可他呢,他竟然连县学都考不上。

    看着周围人兴高采烈,戚一舟知道自己要收拾东西回家了,以后读书的梦碎了,再也不用想了。

    戚一舟本想拜别宋夫子,可宋夫子家人却说让他赶紧走,不要再来县里,说罢更塞了些银钱。

    戚一舟到底没有要,他收拾东西离开县里。

    以后就做个普通的农夫,不要再想什么读书的事,还考秀才,都是天方夜谭。

    戚一舟回村之后,夫子第一时间门过来询问,得知他没考上,更是震惊。

    官学那些人的水平他大概知道,怎么可能考不上,但结果已经出来,谁都没办法。

    村里不少人对戚一舟都是冷嘲热讽,一时间门去夫子那上学的人也少了。

    毕竟连他都考不上,其他人更别想了,老老实实种田比什么都好。

    但戚一舟的夫子却默默收拾东西去了县里,去找自己老友宋夫子。

    谁知道去了宋夫子家中,见他一脸颓败,家里人也是唉声叹气。

    等知道详情后,夫子气得差点昏厥。

    怎么会有如此道德败坏之事

    这样做,还是读书人,还有没有一点礼仪道德。

    书都读到狗肚子里了吗。

    宋夫子叹气“那日你学生来找我,当时王知县让差役守在我家中,看着我跟幼子。再让家里妻子去打发你学生,我也实在没有办法。”

    “谁能想到,他儿子竟然偷梁换柱,用戚一舟的试卷当成自己的。实在,实在是无耻。”

    这岂止是无耻,简直匪夷所思。

    等宋夫子慢慢说下去,戚一舟的夫子才知道事情原委。

    原来事后宋夫子才知道,这次官学突然公开招生,就是为几个大户家的学生开绿灯。

    因为官学原本的名额已经满了,想要多招人,必须上报给州里。

    于是教谕就以广招贤才之名,给州里上报,多招二十人。

    但说是公开考试,其实已经内定,这些事宋夫子并不知晓,否则他也不会让好友的弟子白跑一趟。

    而且下面许多村里的学生也都不知道,成了陪跑的。

    陪跑还好点,像戚一舟这种,他的试卷直接替换了名字,替换成王知县儿子的名字,谁听了不震怒。

    因为戚一舟的试卷答的太好太妙,当时很多知道内情的夫子也在商议,要不然让他进来,如此良才,以后考秀才指日可待。

    教谕他们却道,本就二十个名额,早就定下,实难多出来。

    那二十人家里非富则贵,戚一舟能顶替谁谁家里不闹

    这说的也是。

    当时宋夫子才知道真相,他跟一些较为正直的夫子简直不敢置信。

    可最不敢置信的,还在后面。

    县学不知道哪个人,竟然把戚一舟的卷子拿给知县看,还出了偷梁换柱的主意。

    让王知县的儿子顶替这个试卷,成为这次考县学的第一名。

    等成绩放榜的时候,那王知县的儿子,果然是第一,卷子都在上面张贴着。

    戚一舟也是心灰意冷,若他多看几眼,就能看到那卷子内容,全是他所写。

    而他去找宋夫子的时候,那宋夫子一家被县里差役拦着不能出门,连给戚一舟的银子,都是宋夫子自己出的,更嘱咐他千万不要再来余日县,自然是为他好。

    若被王知县知道此事,那他就完了。

    更不可能平安到家。

    戚一舟夫子听完此事,长叹道“学子求学,当真如此艰难。”

    “如此才学的学生,竟然要被埋没了。”

    宋夫子又怎么好过,这简直违背他们读书人的品格。

    平时读的诗书礼,好像都是空话。

    但没办法,人家那群人,早就占据了大部分好的教育资源。

    下面的学子想出头,实在太难。

    想到那群猪头一般的学生,占了名额不好好读书,整天斗鸡走狗,宋夫子就连连叹气。

    戚一舟的夫子何尝不是,想到他现在每日都在做农活,想办法还村人的钱,夫子就难受。

    好好的学生,竟然遇到这种事。

    想来还不如不到县城,说不定能继续读书,明年童试的时候再试试。

    现在被人抢了试卷,入了那些人的眼,也算断了学业。

    毕竟宋夫子跟这位夫子都明白。

    他们是不允许戚一舟出人头地的,若让他走出去了,说不定会被报复。

    所以说断了学业,一点也没错。

    宋夫子又拿了些银钱给戚一舟的夫子。

    这位夫子却摇头“我也知道,你在县学也不好过,没分几亩官田,还有一大家子照顾,算了。”

    宋夫子再三道“那也比你在村里好点,给你学生还还债。我听说如今汴京那边都在说什么良种,便是种田,咱们也要当最厉害那个。”

    当然,两人还是决定瞒着戚一舟,让他知道真相,也无力回天,反而会给他带来伤害。

    戚一舟没想到两位夫子竟然帮他还清欠款,可他当时再也没读书的心思,只是一门心思种田。

    不过家里是给别人当佃户的,就算种田,其实也攒不了什么钱。

    事情转机,发生在当年的五月份。

    昌盛四十年九月,在戚一舟回乡认命后两个月后,官学那边又送消息过来,说当时卷子判误了,戚一舟可以进到县学里面。

    为了给他补偿,还愿意给他减免学费,成绩也要排在最后一名,就是第二十名。

    戚一舟欣喜若狂,可夫子却有点懵,他学生不了解真相,但他知道啊。

    更知道他的成绩是可以排第一的,更知道王知县儿子占了他名额。

    这会让他过去干什么

    而且他过去,早晚会知道真相吧。

    夫子给宋夫子写信,那边也迟迟没有回音,看来那边肯定又被控制住。

    这边见戚一舟打包行李,夫子到底还是说了真相。

    把王知县儿子顶替他成绩的事说了出来,戚一舟知道自己能拿第一顿时高兴,又知道真相忍不住哭泣。

    不过犹豫再三,戚一舟还是决定过去,只要能让他去读书,让他参加科举,他就可以当这些事没发生过。

    越王勾践当初能卧薪尝胆,他为何不能。

    夫子既感慨学生的意志,也心疼他受到的不公,最后道“实在不行就回来,千万不可伤了自己。”

    但戚一舟到现在还认为,这是他做过最错误的一个决定。

    他如愿进了官学,对那件事装作毫不知情,王知县的儿子刚开始还有点害怕,最后见他“不知道”,竟然开始欺负。

    欺负没几天,又勾肩搭背。

    可戚一舟知道,官学大多数人都看不起他,因为他穷,他还不会讨好达官贵人。

    不过他觉得,只要能学习,那就行。

    至少宋夫子对他真的很好,而且官学真的不收他的学费,他只要赚够吃饭的钱就好。

    这样清苦的日子,苦是苦的,但也有盼头,等看到县里张贴告示,说是明年,也就是昌盛四十一年二月开始县试,要他们去报名。

    那报名的钱,还是戚一舟饥一顿饱一顿凑出来的,不过好歹是报上名了。

    报名之后,他也该回家了,官学冬日是要关门的,等到二月再过来就行。

    回到家中,全家都在为他背靠忙碌,他爹跟他哥还提前烧了炭,让他冬日可以温书,姊妹们也都安安静静,盼着兄弟能考中。

    这样的日子苦中带甜,戚一舟更加奋进。

    只是没想到,这才是他苦难的开始。

    昌盛四十一年二月,县试开始,他自然考中,县学里还有四五个人考中。

    四月,所有考生都到州里官学读书,等着州试。

    州试自不用说,再有两次巡考官的考试,一次在五月,一次在本年十月。

    这些全都通过,那就是正式的秀才。

    戚一舟一路过关斩将,就等着十月的考试。

    而且这段时间门里,他也不用为吃喝发愁,他们县学给考生们银钱吃食,带他们过来考试的夫子更是拍拍钱袋子,让他们全都安心考试。

    其他人可能不在意这些,可戚一舟是感谢的,他是真没钱。

    不用操心温饱,不用额外干活,他的水平突飞猛进,带他们过来的夫子却不让他把试卷拿给州里夫子看,说是秀才的名额就那么几个,不能让别人知道他的水平,否则会被防备。

    一直到十月份,最大的巡考官终于到了。

    戚一舟可以说信心满满,他一定能过的

    他大概了解州学的水平,自己一定可以

    最后的结果却让他再次不敢置信。

    他没考过,考上秀才的,反而是王知县的儿子。

    这位什么水平,他约莫是知道的,之前能过,也都是吊车尾。

    这次为何能够反超他

    戚一舟看着王知县儿子心虚的眼神,立刻反应过来。

    顶替

    肯定是冒名顶替

    又是拿他的试卷吧

    等巡考官对王知县儿子的试卷大夸特夸时,戚一舟直接冲上去要打人。

    边打边道“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第二次了第二次了”

    带他们过来的夫子立刻让人把他拉开,还跟巡考官解释“多是失心疯了,没考中秀才,魔怔了。”

    每年这样的学生数不胜数,巡考官都习惯了。

    不学疯几个怎么可能。

    戚一舟直接被抬了下去,不管他怎么说,怎么解释,别人都当他疯了。

    疯子的话怎么能信。

    戚一舟算是明白。

    为什么要让他重新回县学,为什么要给他免学费,为什么考试期间门那些人对他那么好。

    原来都是有原因的,原来他就是个工具人。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写出来的试卷上,都是王知县儿子的名字。

    戚一舟大哭。

    当年刚十八的他哭到别人拦都拦不住。

    别人都说他疯了,彻底疯了。

    那些人把他扔到村子,又扔了十两银子,说是知县老爷赏的,让他好好看看疯病,没事不许出玉云村。

    从那开始,十里八乡都知道戚一舟是个疯子。

    疯子的话不能信,一个字也不能信。

    别说断了他科举之路,甚至断了他这辈子。

    村里的夫子跟县学的宋夫子也跟着哭了几场,两人是相信戚一舟的。

    那王知县的儿子怎么能考中秀才,戚一舟怎么可能考不中。

    这种简单的道理,只怕整个县学都知道。

    宋夫子因为这件事,更是直接被教谕再三警告,如今已经不让他上课了。

    可那又能怎么办。

    戚一舟现在可是“疯子”。

    从昌盛四十一年十月之后,戚一舟更加失魂落魄,这次比没考上县学还要难受。

    周围人对他也是退避三舍。

    当时戚一舟,两个夫子,以为这辈子也就如此了。

    就这么年复一年地过下去。

    谁知道事情转机,就在第二年。

    从汴京传来的消息,每一个都让人震惊。

    昌盛四十二年六月,汴京府尹纪炀在朝堂上向皇上请求改革国子监。

    要广收贫家子弟,要给官学夫子们提高待遇。

    这两点一出,天下皆惊。

    余日县的官学自然也不例外。

    但跟往常不同,以前教谕在大骂这些东西的时候,总是有许多夫子跟着奉承拍马屁。

    可这次大家却盯着提高待遇那条,自然就跟教瑜离心。

    宋夫子心里觉得这是个转机,他看到的,则是贫家子弟那一点。

    可他还不敢多说,更不敢给戚一舟说,省得带来失望。

    可接下来发生的一切,都让宋夫子觉得震惊。

    汴京那边所有消息,都牵动着他们的心。

    昌盛四十二年十二月,先皇去世,年幼的新皇登基。

    宋夫子还以为这事可能要搁置了,没想到就在泰安元年,广收贫家子弟,提高夫子待遇。

    以及国子监都换了人,是韩夫子当主簿,开始彻底下面官员。

    被人喊成戚疯子的戚一舟,也迎来脱去疯子之名的时间门。

    而那位王县令,被林大学士的孙儿林启,以及以前的状元叶锡元,联合告发侵吞田地。

    再加上国子监派来的官员,说他们顶替学生,占了考生名额,科举舞弊,这可是大罪。

    同年的秋天,这对父子已经在流放的路上。

    戚一舟不仅被恢复名誉,还恢复了秀才身份。

    因为官员们查了又查,说那个知县儿子所有卷子都是他写的,戚一舟才是真正的秀才。

    戚一舟收到秀才文书的时候,已经有些麻木了,他总害怕这又是给个蜜枣,再给个大棒。

    不过还好,他如今已经考上举人,他也知道如今的承平国已经大不一样。

    他又怎么会忘记纪炀这个名字。

    在他心中,纪炀就是他的恩人。

    岂止是他,那些能入学的贫家子弟们,哪个不会记住纪炀的名字。

    看着大批穿着补丁衣服的学生们进到官学当中,看着官学的水平飞速提升。

    谁又不会默默感谢纪炀,感谢他给了大家这样的机会。

    此时的纪炀,已经从扬州出发,他们一家人终于要去最后一站了。

    海边的房桦府。

    不知道那边海船造得怎么样了。

    他要去看看,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不把海边建设的如同铜墙铁壁,他肯定不会走的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