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7章 第一百九十七章

作品:《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

    正宁十五年忙完春种事宜后, 何殊就收到一个期待已久的消息,就是东宫器作坊成功制作出一样座钟。

    看到这个座钟,何殊仿佛看到了手表在向她招手。

    虽说这十几年来, 她早已学会根本沙漏判定时辰, 但是脑海里总会下意识将沙漏显示出的时辰换算成为二十四小时。

    见何殊围着那个此前从未见过的新物件转,脸上露出充满欣喜的笑容, 正宁帝有些好奇。

    “皇儿, 这是何物朕此前仿佛从没见过”

    何殊指着这个块头有些大,显得有些笨拙的大时钟介绍道。

    “父皇, 这个东西叫时钟,可以用来显示时间,您看, 这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有了此物, 时间可以变得一目了然,而且非常精准。”

    正宁帝捻须笑着点头道,“嗯,听你这么一说, 朕就明白了,确实是个好东西,这三根针竟能自动转动, 有趣、有趣,回头给朕那边送一个。”

    何殊笑着应下, “这是第一座成品, 做工太过粗糙了些, 等到下一座制作成功, 儿臣肯定会让人给您送去。”

    正宁帝满意地点头, 然后说起自己这趟过来的目的。

    “不识好歹, 为了拉扯自己的娘家,不惜赔上女儿,朕真不知道那秀嫔到底是怎么想的。”

    正宁帝登基后,连皇后的娘家都没机会得到多大恩泽,更别说他在潜邸中的那些妾室,以及后来纳的嫔妃。

    秀嫔就是正宁帝的某位兄弟以关心的名义,强送给他的姬妾之一,娘家父亲是个七品小官,母亲生了五子一女。

    此前还在皇后面前求情,想请皇后为她生的六公主指个好人家,结果事到临头,她突然改变主意。

    为提升娘家的地位,让娘家可以享有荣华富贵,打算让六公主从她适龄的娘家侄子中挑一个当驸马。

    若不知道近亲结姻的危害,只要六公主本人没有意见,正宁帝或许不介意成全对方想要提携娘家的苦心。

    但在知道那些危害后,他就对这种近亲结姻现象特别排斥,也曾让秀嫔看过朝廷的那些调查结果。

    可是秀嫔坚持认为近亲结姻已然存在那么多年,有问题的毕竟只是少数,有那么多正常的,六公主和她侄子或许就是比较幸运,不受影响的一对。

    说起这些,正宁帝着实是气不打一处来,做父母的难道不是希望自己儿女的亲事能够万无一失吗那么高的出问题概率,她一个当母亲的就不知道担心。

    何殊好声安抚道,“父皇勿恼,反正在小六的亲事问题上,征询秀嫔娘娘的建议,是尊重她为小六生母的身份,她若以为自己就能当这个家,坚持要做一些不恰当的决定,就有些太不识数了。”

    正宁帝深以为然地点头,何殊这话算是说到他心里了,他算是切实体会到何殊在对人对事,为何总会奉行恩威并施的原则,有些人实在喜欢得寸进尺。

    “六皇妹自己是什么想法”

    提起六公主,正宁帝刚有些变缓的脸色,再次沉了下来。

    “那也是个不争气的,本来按照她自己的想法,是不同意嫁表亲的,结果被她母亲哭着求了几次,就心软了,朕算是看出来了,我们在她身上花费的那些心血都是白费。”

    何殊无奈地叹了口气,“既是如此,以后禁止秀嫔的娘家人进宫,至于六皇妹的亲事,父皇看着决定吧。”

    反正她根本不会给秀嫔娘家侄子参加相亲会的机会,而这也是秀嫔求到正宁帝面前,被拒绝后,又怂恿六公主亲自出面表态的原因。

    虽然说起这

    件事时,正宁帝十分恼怒,但是跟何殊说过之后,还如愿以偿的从她这里得到支持后,他的心情已经平复不少,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道。

    “早知她娘家竟然怀着这样的狼子野心,朕就不该开恩,给她接见娘家人的机会。”

    何殊点头道,“七皇妹那边的情况如何”

    “她和玉嫔倒还好,没有提这种不合时宜的无理要求,要不然,朕得被她们给气死,朕不吝代价的好生培养这些女儿,还给她们每人都备上大笔的陪嫁,为的可不是让女儿嫁回她们的母族,帮助她们的母族发家致富。”

    想到这些,正宁帝的心情就有些郁闷,他当年穷得度日艰难时,可没沾过妻妾陪嫁的光,如今那些人家竟然都将目标放到他的女儿们身上。

    先有皇后的娘家蒋氏,现有秀嫔的娘家,将来说不定还有其他女儿的母族。

    “只要父皇心中有数,能拿定主意,不管那些人的如意算盘打得再怎么响,都无济于事,您实在不必为他们生气费神。”

    说完这些后,正宁帝没有多逗留,这是他早已养成的习惯,遇上烦心事,就忍不住找何殊吐槽抱怨几句。

    随着大公主与二公主两家在年后离京,宫里少了许多热闹,正宁帝的生活也变得寂寞不少。

    何殊虽然看在眼里,但也无可奈何,只能自己尽量多抽时间陪对方打球或骑自行车,有时还会叫上皇后一起。

    不管是正在建设中的安宁岛,还是新并入大安的新三省,都为朝廷添了许多事。

    为了能让百废待兴的新三省可尽快恢复生产,各项社会秩序与法规同大安接轨,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还需要投入大量精力。

    惯性的排外心理,让朝堂上的这些大臣们很难将新三省看着自己人,对于朝廷在新三省实施的优惠政策,以及投入的大量资金,难免会有异议。

    对于这种说不上对错的现象,就需要何殊从中尽力协调。

    想让新三省尽快融入大安,让大安百姓对大安生出认同感与归属感,这些必要的投入绝对不能省。

    毕竟何殊不遗余力的将新三省的算计过来,图的从来都不是新三省能为大安带来的税收,而是能让大安在那个方向,可长治久安的边境安全问题。

    原西月国所在的位置是个十分关键的战略要塞,如今将原本的西月纳入大安版图后,更方便大安在有着天堑相隔的一边部署防卫工作,极大地增强了大安的边境安全。

    因大安朝廷对新三省的大手笔投入,新三省百姓对大安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大安有钱。

    有钱到不仅给他们这些贫苦百姓可以活命的救济粮,还出钱雇他们干活,为他们减免三年的税收。

    对于这些一直承担着繁重徭役与赋税的原西月百姓而言,这是他们此前不曾想象过的待遇,也让他们对频繁出现在耳中的大安朝廷,充满好感。

    随着冬季种下的农作物了收获的季节,发现官衙真的没有以各种名目收赋税的意思,只是悉心统计他们的土地、产量及人丁信息,让新三省的百姓们,总算对大安朝廷生出初步的信任与认同感。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又下达了的允许新三省的百姓迁居大安境内,还向新三省境内迁居一大批在家无恒产的大安百姓。

    看到让他们府衙接收迁居人口的政令时,曹良平十分惊喜。

    “大人,这样一来,我们是不是马上就会有很多老乡了”

    沈卓正在思索这条政令的背后所透露出的深层次含义,听到曹良平充满期待的声音,他点头并嘱咐道。

    “是啊,很多老乡,不过你们要记住,

    新三省的百姓也是大安百姓,可不能存有什么厚此薄彼的心态。”

    曹良平笑容灿烂的回道,“那肯定不能,我就是觉得,周围多些原大安人后,能听到熟悉的乡音,交流更方便,不像现在,小的学了半年多,才勉强听得懂本地人的话,说起来仍然费劲。”

    这话让沈卓的思路变得豁然开朗,朝廷往安宁岛迁民近十万,是为了确保安宁岛的首批居民都出自大安。

    那些居民哪怕远居海外,肯定依旧会坚持并发扬大安的习俗,对大安保持认同与归属感。

    朝廷往新三省迁民,名义上是考虑到新三省因多年来遭遇战乱,人口凋零、土地荒废现象严重,从大安迁居一些百姓过去,可补充当地的人丁缺口,帮助推动当地建设与发展。

    可事实上,朝廷还有借迁居百姓影响新三省的百姓,帮助新三省加速融入大安的目的。

    大安早在多年前,就在境内全面推行统一的官话,想让语言文字与习俗都与大安存在不小差别的新三省,彻底融入新三省,仅靠他们这些大安官员的努力,势必需要较长时间。

    但是随着大安直接往新三省境内迁民,相当于是直接以强势的态度,帮助新三省的本土百姓归化并融入大安。

    这次的迁民,也算是给他们这些官员莫大的帮助,虽然与此同时,也相当于是添了不少事,但沈卓觉得,相较于收益,值

    而沈卓不知道的是,何殊决定再次大规模地迁民,固然有着他所分析出来的这些文化交融之类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目的。

    就是她发现朝堂上的这些官员的门户之见实在根深蒂固,用语言很难说服他们,所以她干脆做出这个决定,让大批原大安的百姓迁去与原西月百姓混居。

    这样一来,看他们还如何坚持那些内外之分给新三省的百姓的优惠待遇,迁居过去的大安百姓也能享受到,看他们再以什么理由拒绝她的一些提议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模式。谢谢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