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9. 书令史为记 杜审言:姜侯一定是看中了……

作品:《[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一月初九。

    历书见宜出行、置产、立约。

    晨起, 冬日的天还是黑沉沉的,晨钟也还未敲响。

    然而修政坊中,有一户杜姓人家却早早醒了, 从半夜起就在收拾行装。

    杜审言在屋外踱步, 时不时看着天色,等晨钟敲响,心底又是忐忑又是激动,总之七上八下的。

    杜母走出来问儿子道“时辰还早呢, 你要不睡会或是叫厨下给你做些吃的,从昨儿收到吏部的调令, 你就没怎么吃饭。”

    杜审言还未接话, 也走出来的杜父就道“罢了,他哪里吃得下睡得着,就给他多带些干粮,预备着路上吃吧。”

    杜审言确实吃不下睡不着。

    说来他是去岁刚通过贡举及第的新进士一十多岁的新科进士, 自是青年英才春风得意, 其父又是监察御史,也是正经官宦人家出身。

    中进士后,他就在京中等着报名吏部的考官。

    为避免官吏队伍臃肿,多年前吏部就开始资考授官了。

    到今年,国考京官中许多官位,哪怕是正经进士出身,也需要守选三年才有资格报考。更别说那些祖辈荫封子弟,需等七年才能有资格报考。

    杜审言不知道那些荫封子弟怎么想怎么恨,但他们这些真正考出来的进士,都是很庆幸,当年有王老尚书带头进行的吏部资考授官改选制度。

    而资考授官能保证多年推行不变, 也少不了当年主持进行这场选官改革的吏部官员,至今依旧是位高权重之辈中书令王神玉,若非病归就是尚书左仆射的姜侯,以及现任吏部尚书裴行俭。

    他们走的越高,这项制度就越稳越完善。

    至今,资考授官已经进行了十四年。

    世家、勋贵等簪缨之族,也只能打不过就加入,接受并积极备考起来。

    说来,虽然抢手的京官清贵官职需要等好几年才能报考,但有些偏远州县,其官职不需要等三年再考。

    杜审言年轻,也挺想早点出去历练一番再回京,于是去岁一月刚考上进士,十月就报名了蜀州空缺的八品少府一职。

    年后出成绩,他顺利通过了考试。

    于是杜审言都准备三月初去蜀州走马上任了,甚至前几日,他的好友王勃连送别诗都给他写好了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还迅速在京中风靡了起来。

    而自年前英国公过世后,朝堂一系列大的震动,杜审言不是不知道姜相病归接着天后摄政,又是姜侯为巡按使,桩桩件件都是大事。

    但他也没太在意说句不好听的,神仙打架跟他这个凡人有什么关系呢

    这种朝堂博弈,别说他是个小小候上任官。连他爹,御史台六品的御史都完全摸不着边呢

    他就只等着去蜀州上任了。

    然而就在昨日,他忽然接到了吏部的调令蜀州不用去了,给一日收拾行装,后日随姜侯出巡。官职八品书令史。职责记录巡按使一路所行所见,及各地风俗、官僚诸事。

    随姜侯代天巡牧

    杜审言整个人完全傻掉了,从昨日到今天,就只草草扒了两口饭。

    他知道姜侯此番出巡,必有数位随行书令史,但真没想到会落在自己头上不过他也知道,为何吏部只提前两日通知他,而且也不告诉他将要去何处。

    姜相出行的路线,至今是京中最大的谜之一。

    京中流传着七八个版本的路线图呢。

    这一夜杜审言几乎没有合眼,只等着晨钟一敲响,他就按照吏部的吩咐,去城外灞桥处候着,巳时姜相便出发。

    此时见父母要给他打包干粮,杜审言摇头拒绝跟着巡按使还怕没饭吃

    杜父道“带上虽说一路上都有各地供奉。但甭管是驿馆还是当地官府,自是先顾姜侯,难道先顾你个小小八品书令史”

    杜审言心道那可未必,俗话说宰相门前还七品官呢,何况我这是跟着巡按使专门负责记一路所见官僚、风俗事的。

    对有些地方官员来说,只怕比吏部的侍郎都管用。

    知子莫若父,杜父杜依艺见儿子神色就知道他在想什么,立刻严肃道“我调入京中做了六年监察御史了,虽官位不过六品,一年到头唯有考功的时候才与姜相说过两句话,然姜相为人我却清楚。”

    “你这一路就把自己当成一支笔,别动任何小心思知道吗”

    “更别想着自己这书令史地位特殊,当地官员必要奉承,甚至要与你些好处。你绝不许接下”

    “这次姜侯随身带着的有陛下和天后御赐的亲卫,亦有自家亲卫,自是万事洞若观火,什么事瞒得过去何况她本就是去代天巡事,黜陟官员的,怎么会让自己一行人中先出了事”

    杜依艺恨不得扒开儿子的脑子,给他印上老老实实四个字。

    这可是大唐第一回代天巡牧事,儿子能跟随记事,是极大的荣耀,可别犯什么糊涂,若是这回出了事,这辈子仕途估计就凉了

    父亲三令五申,杜审言也三番五次应下。

    然后再次抬头望日今日的晨钟怎么敲得这么晚啊。

    说来从昨日起,杜审言总忍不住激动,在心里想虽不知此番书令史还有谁,但既然有他,便是姜侯的欣赏他的才华

    需知在文人中,姜侯相才之名,久已有之,且这些年愈加传的神乎其神

    从姜侯年少时,于先帝诗会相中卢照邻;再到其为吏部侍郎时挑骆宾王入国子监;后来姜侯为姜相时,曾于稷下学宫行诗会,令十六岁的王勃和十五岁的杨炯自此扬名。

    而时间也证明了,这四人在诗上,确皆是才高于世,令具一格。

    这几年,已经有人把他们四人并称,只是对于排名,没有人敢轻易下定论。

    一来这四人,除了卢照邻外,三个都在国子监为官,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僚,自然彼此谦逊称不如其他人。一来,这四人里,王勃杨炯都还年轻,将来未可限量,自然不能排名。

    杜审言现在就忍不住放飞遐想姜相难道也相出了他的超出世人的才华所以才特意提拔他做书令史,随行巡察天下十道

    杜审言的猜测自然是不对的,起码不全对。

    毕竟无论是姜沃看来,还是历史公论,杜审言是有才华,但距离初唐四杰,还是差一层的。

    姜沃这回出巡,选书令史的时候,自然先把正在京城的初唐四杰里的三位都挑上。只有卢照邻此时不在京中,不过也没关系,他正在孙神医处,到时候从江州一并带走就是了。

    总之,滕王阁上,初唐四杰一个都不能少。

    而她之所以想起杜审言,正是因为初唐四杰集齐,让她想起了那首写四杰最出名的诗“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2

    这首诗的作者杜甫。

    杜审言,正是杜甫的祖父。

    姜沃这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替身文学了我既然可能活不到见你的年岁,那就先选你祖父随我出巡吧。

    而且书令史这个官职,也算是她为了杜审言特意选定的。

    杜甫之诗,因其文备叙其事,所见毕陈于诗,故而在唐代就被称为诗史。2

    其祖父应当也差不多吧。

    如今还未有子嗣的杜审言进士,就是这么被选入队伍的。

    连蜀州的官都不用去做了。

    不过

    姜沃也很庆幸,还好杜审言曾经考上过蜀州的官,否则世上岂不是要少一首绝佳好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1

    一月初九这日,姜宅。

    姜沃也在看王勃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终于,这首诗面世了

    从此这世上,又多了一首经典的送别诗。

    崔朝也很喜欢这首诗,叹王勃才气纵横,故而道“有这几人在,这一路必会有不少诗文。”

    姜沃含笑“是啊,后世学子,必为之欣然。”

    崔朝温声道“时辰差不多了,咱们该出门了。”

    杜审言站在灞桥的柳树下。

    虽说吏部送来的公文,是让他一月初九巳时九点前到灞桥,随姜侯一同出行。

    但杜审言自然不会卡着点来,他是等着晨钟一敲响,就坐着家中的马车出门了,早早来到灞桥处等着。

    而很快,他等来了跟他同为书令史的王勃。

    杜审言一见好友便惊喜笑道“这下巧了,也不用你送别我的与君离别意了,咱们这下子可是同是宦游人了。”

    而再等来杨炯和骆宾王后,杜审言更激动了果然,姜相是按照才华选的人

    而很快,杜审言的激动喜悦,就变成了惊。

    虽说一月九日是休沐日,但他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位高权重的朝臣来送已然不是宰相的姜侯

    中书令王神玉、侍中辛茂将、吏部尚书裴行俭、工部尚书阎立本、户部尚书岑文倩岑文本之侄,原户部侍郎、礼部尚书许圉师、大理寺卿狄仁杰、御史大夫韦思谦,司农寺卿吴德真

    此外,因见还有两个身穿官袍的女子,杜审言不免向旁边最年长的骆宾王打听了一一得知是穿着安西招慰使官服而不是穿公主服制的文成公主,与城建署库狄署令。

    这,简直是来了大半个朝堂

    杜审言就见,王中书令先上前,给立在车下的姜侯递上送别水并非酒。

    每逢有旱之年,朝廷都会下令岁饥,禁酿酒。

    王中书令饮了杯中水,对姜侯道“备旱灾之事,无需挂念在其位谋其政,此话我应过杜师,此番再应于你。”

    之后又取出一封书文相赠。

    杜审言等人,待在一旁柳树下站了大半个时辰,才见姜侯与诸位同僚一一道别完毕,登上了御赐的朱轮马车。

    有亲卫击鼓之声响起队伍有点长,行进途中需以鼓声前后呼应。

    鼓声响在耳畔,哪怕几乎彻夜未眠,杜审言还是精神一震要出发了

    代天巡牧。

    他一定会将路上所有见闻都事无巨细记下来,将来传之子孙

    姜沃上了马车后,就拆开了王神玉的赠文。

    是诗经里的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九皋,深泽泥沼之意。

    此句直意为鹤哪怕是在泥沼深潭中清鸣,亦能响彻云霄。

    也可解做品行如鹤之人,哪怕身处低谷被猜忌离朝,也终能为人所知清白。

    这是在安慰她

    姜沃收起此书,想想她跟媚娘做的事这,良心还是有点痛的。

    而灞桥柳树旁,王神玉看着渐行渐远的车马行队,忽然对旁边的裴行俭道“守约,其实这回备旱事,你知道我最烦的是什么吗”

    裴行俭其实猜到了,但还是做请教状“王相请言。”

    王神玉一声长叹“是刘仁轨要做尚书左仆射了。”他真是不愿与那种急三火四,凡事专断甚至莽行的人共事

    裴行俭怎么说呢,您知道刘仁轨最烦恼的是什么吗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网址,新网址  新电脑版网址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网址打开,老网址最近已经老打不开,以后老网址会打不开的,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