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044 读书

作品:《寒门之士[科举]

    第四十四章

    柳贺的生活便这么平静度过着, 替汤运凤于遥改文章之余,他也进一步精进着自己的文章,纵然酷暑难当, 屋中却常常传来柳贺的读书声。

    文章不仅要写, 也要读,大家文章气理皆具, 读出声时同样铿锵有力, 而柳贺一篇文章作完,若是读不出声, 便是文章功底还不到位, 脉络单薄了一些。

    他每日作时文数篇,下笔之前先将文章整篇构思一遍,写完之后再加以修改,以求文辞与内容都达到出色的程度。

    “贺哥儿吃碗冰凉粉,莫热坏了自己。”

    凉粉是纪娘子琢磨出来给柳贺做的,正好夏天家里绿豆多, 她就做成粉,再用香油葱花之类的拌一拌, 吃起来特别清爽, 在这夏日里是和西瓜一样解暑的美食。

    镇江府城比下河村的气温要高上不少,纪娘子也想不出什么解暑的法子, 只能从吃食上想办法,她倒是想帮着柳贺打扇子,可柳贺并不乐意, 反而让纪娘子去院子里乘乘凉。

    小冰河纪的天气就是这样, 夏天越热, 冬天就必然越冷。

    柳贺在书房里放了一盆水, 实在热了他就用帕子洗把脸,何况他读书不专注时才会觉得热,一旦注意力集中起来,炎热或寒冷都被他抛诸脑后。

    这一日,柳贺书读累了在家逗猫玩,施允却上门来找他了。

    对方来的时候恰是一日之中最热的时候,柳贺知施允读书刻苦,原以为对方上门是和自己研讨学问,谁知对方坐下来就和柳贺透露了一个大消息“新任大宗师定下了。”

    施允说这话的时候气还有些喘,柳贺给他端了碗凉水,让他歇歇再说。

    “是甘肃巡按御史耿定向。”

    “是他”

    柳贺也端起水来喝了一口。

    耿定向的官虽做得不是特别大,但在大明一朝,他与他的弟弟耿定力、耿定理都极有名气,有“天台三耿”之称,耿定向是嘉靖三十五年进士,他曾是王守仁心学的弟子,和泰州学派关系密切。

    “来了一位心学的大宗师。”

    在大明朝,为官和做学问必然逃不开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的交锋,当然,官员们多是经世致用派,思想和文风上时不时发生转变,作为考生,若是遇上不同的考官,既要适当做出改变讨好考官,于文章上也要有自己的坚持。

    若是随波逐流,即便文章作得再漂亮,也缺乏读书人的节操。

    “你我只需写好自己的文章就是。”柳贺道,“我只知耿定向为人端肃,院试这一关恐怕不好过。”

    “院试黜落弟子并不多,这一点倒无须焦心。”

    小三关中,最难过的是府试,各府州刷起弟子来丝毫不心软,一场只给五十个名额,当然,这并不代表着院试便好过,尤其上届院试南直一省只取了三千多考生,南直又是公认的科举强省,考生一个个实力非凡,想争夺一个乡试名额并不容易。

    “你我好好备考就是。”柳贺笑道,“不管大宗师是何人,你我学问都不能有一日松懈。”

    耿定向为官时恰逢严嵩专权,他得罪了严嵩被贬至甘肃,眼下严嵩已垮台,且因两京学风日益松懈,他便被派至南京督导一省学政。

    一省之内乡试考生的选送及生员考核皆由提学官一人而定,若是生员犯了事,也只有提学官有权剥夺其功名,因而提学官虽只管一省学政,却是生员们见了都瑟瑟发抖的存在,因而有大宗师的尊称。

    “大宗师既已定了,院试恐怕也快了。”

    此前南直提学御史一职朝廷未派人填充,柳贺他们这些通过府试的考生都很忧心,毕竟嘉靖不算是个勤勉的皇帝,谁知他会在什么时候派新的提学官过来若是再迟个一年,后年

    就是乡试之年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大宗师须巡遍南直隶十四府四州,要考核各府州县学生员,要出院试的考卷,要准备考场要批卷,一个人当真分身乏术。

    当然,南京好歹两京之一,在选派官员上还是比其他布政司要勤快不少的,且嘉靖懒归懒,在这一点上倒是比他的孙子万历要好得多。

    眼下大宗师已定,南直隶的童生们倒是可以安心应试了。

    “既是应考,不如去趟书肆”施允提议道。

    柳贺点点头“嘉靖三十五年的程文集不必买了,我这里有,到时候借你抄一份。”

    “我也有。”听柳贺这么说,施允忍不住笑了。

    他们丹徒的知县也是嘉靖三十五年的进士,丹徒县的书坊里,销量最高的恐怕就是这一科的程文集。

    柳贺眼下也不由感慨大明朝官场的残酷,同为一科三甲进士,耿定向眼下是正四品的提学御史,丹徒知县却仍是七品官,地位与名声截然不同。

    施允之所以提议柳贺去书肆,自然是为了购置耿定向的文章,就算此刻在书肆中寻不到,眼下大宗师任命一出,再过不久,书肆中恐怕就会有选录耿定向文章的新书。

    柳贺常去的那间书肆反应就挺灵敏的柳贺这一届府试之后,唐知府顺利升官,书肆之中已经有了下一任知府的著书和文章。

    不过不管能否买到耿定向的文章,既然施允邀请,柳贺当然也不会拒绝。

    “天太热了,你俩出去怕是要烤焦了。”纪娘子喊住两人,“井里冰了西瓜,我切些给你们。”

    施允有些不好意思,但拗不住纪娘子热情,还是留了下来和柳贺一起啃西瓜。

    他趁此看了柳贺近日写的文章。

    “果然,读书两月,你的文章比府试时又有精进。”

    “若是毫无精进,何必苦读两月”

    柳贺吃着西瓜,感慨道“再来些葡萄就好了。”

    集市上倒也不是没有葡萄卖,不过今年天气太热,葡萄存放便有些难,价格倒是更贵一些,纪娘子便挑了又大又圆的西瓜买,西瓜解渴又解热,又不用吐皮,吃起来更方便。

    原先住在村里的时候,纪娘子在吃喝上就向来很舍得,眼下到了城里,集市上的货物比西麓乡多了无数倍,纪娘子给自己花钱总是再三掂量,给柳贺花钱却很舍得。

    所以柳贺读书更加刻苦,以求早日过了院试这一关。

    过了院试就是秀才,若是发挥出色考中了廪生,就有钱粮发放,镇江府放眼整个大明朝也算是富庶之地,因而廪生的廪膳是可以折算成银子的。

    银子数量虽不多,吃米倒是绰绰有余。

    柳贺家幸亏还有些田,加上考中童生后族中又给了补贴,否则柳贺根本撑不住在府城的开销。

    但不管怎么说,考试这事都不能太拖,若是熬个十年八年考不上,再富裕的条件恐怕都会被拖垮。

    “天还是热啊。”

    走在府城的集市里,柳贺与施允二人已经专找阴凉处了,却依然觉得脚底板热得发烫,此刻已是下午,集市上的店家们却都热得没心思招揽客人,只有两个伙计懒懒地守在门口。

    路上行人同样不多。

    “去省城应考的话,你我二人挑同一间客栈住下,这样方便讨论文章。”

    “行。”柳贺对施允的提议毫无意见,“此时不由羡慕起省城士子来,免去了劳碌奔波之苦。”

    不过镇江府已是距离应天府最近的府城之一了,坐船过了江即可,若淮安府及徐州的考生,来一趟应天府更不容易。

    两人走了一会就觉得口干舌燥,到了书肆时,只觉得长衫都被汗浸湿了。

    读书人的斯文真是件麻烦事,如果是在现代,这个季节柳贺就能穿t恤短裤出门,现在要穿长衫便罢了,连头发也要盘髻,洗头尤其麻烦。

    柳贺深深怀念有空调和吹风机的生活。

    书肆里客人不多,但两人一问耿定向的文章,店里的伙计立刻就反应过来“两位公子,耿大人的文章眼下是没有的,要下月才到。”

    柳贺与施允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此刻却难免有白跑一趟的感觉。

    伙计看了两人反应,道“不过耿大人与李卓吾等人点评文章的集册倒是有几本。”

    “速速拿来。”

    伙计当即捧了书出来。

    有耿定向与李贽互相探讨文章时的书信,也有耿定向与其他王学门人的交流心得,书册数量虽不多,可其中节选的文章作者却都颇有名声。

    “两位公子可知,眼下一庵先生正在茅山讲学”伙计又给两人抛了个新消息,“府城不少士子都前去聆听了。”

    柳贺和施允默默对视一眼。

    在一众士子中,他俩都属于比较宅的类型,这几个月只闷头在家读书,有什么名人进了镇江府他们还真不知晓。

    一庵先生名为唐枢,是嘉靖五年的进士,眼下已有六十余岁了,唐枢中进士虽早,却因上疏请皇帝判李福达有罪而被削职为民,此后唐枢便专注于讲学著书、游历山川,可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范。

    唐枢还有一个身份,他是湛若水的弟子,湛若水是甘泉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几乎和王守仁齐名。

    “可知讲学到几日”

    “应当还有两日,一庵先生是返乡途中路过镇江府,才被金坛县力邀的,据说金山寺也邀请了一庵先生,但先生并未答应。”

    唐枢是浙江人,自镇江府城返乡自然更便利些,但他的老师湛若水一贯批判佛教,认为佛教的避世是对现实的逃避,作为弟子,唐枢自然不会在金山寺讲学。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