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8章 138 养济院

作品:《寒门之士[科举]

    第一百三十八章

    十月初七, 扬州府刚下过一场雨,天空中阴云密布,风又大, 运河上也泛起了阵阵波涛。

    扬州府中的气候是一日凉过一日,柳贺上午去了城中的养济院和育婴堂,养济院和育婴堂均是太祖时所建,至今虽依旧在使用,建筑却有些破败不堪了,柳贺目光扫过养济院全貌,问左右官员“快入冬了,柴薪和冬衣可给足了”

    “禀府台, 米粮及冬衣等都给齐了。”

    柳贺道“朝廷虽有定额,但天子一向体恤孤老体弱者, 多给一些也不妨事。”

    “府中钱家、季家及宁家等富户都常常给养济院及育婴堂捐米捐物,上月他们便给养济院捐了一批木料,为养济院造一些床。”

    有官员趁机在柳贺耳边说起了盐商们的好话, 柳贺轻轻颔首, 迈步进入了养济院中。

    “府台大人”

    柳贺转过身,看向身后出声的官员,对方唯唯诺诺道“养济院中脏污之处颇多, 恐怕冲撞了大人您。”

    “这倒无妨。”柳贺道, “我等既为朝廷命官, 便最该扶危济困、心系百姓, 这养济院我等如何不能来得”

    “大人说得是。”

    “本府查阅过, 嘉靖以来, 本府入住养济院的孤老者比正德时、弘治时增长了一倍, 旧城外的流民数似也始终不断, 百姓过得穷困,便是我们官员的过失。”

    柳贺目光扫过身后众臣僚“各位大人,随本府入内吧。”

    柳贺第一个迈入这养济院中,他身后的众官员平日养尊处优惯了,即便这养济院是官办的扶贫济困之处,可官员们却极少踏足这样的场所。

    “你自己要彰显仁德,何苦带上我们”

    “进士出身的官员哪里懂我等卑官的苦处,你每日只需批改文书就够了,办事还不是得指望我们”

    柳贺身后不少官员在默默腹诽,无奈官大一级压死人,柳贺都身先士卒了,他们这些下属也只得硬着头皮跟上。

    一入内,果然,一股臭味混着尿味扑面而来,养济院本就狭仄,住在其中的老人又常年不见日光,环境可谓差到极点,这些官员都不明白柳贺为何非要来这地方,是为了官声还是为了政绩

    若是为了博名,堂堂柳三元还真是拼了。

    不管养济院内环境如何,柳贺始终面不改色,探望过老人后,他居然没有立即离开,而是往前一步进了厨房,他要看这养济院供给老人的饭食。

    听得柳贺要求,管理养济院的官员面色就是一变“府台大人,此时尚未开饭”

    柳贺微微一笑“本府只是随意看看,你不必过于紧张。”

    明初有规定,居住在养济院中的老人,月给米三斗,薪三十斤,冬夏布各一匹,儿童则按老人的三分之二供给。注1

    然而规定是规定,到了实际操作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柳贺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了。

    众官员一同进了厨房。

    柳贺来这养济院是临时决定,消息传至养济院众人耳中时,众人还来得及将冬衣米粮等临时发放了,可柳贺要去看厨房却无人准备,因而柳贺刚刚踏进门槛,脚边就闪过一只黑不溜秋、膘肥体壮的耗子。

    众官员“”

    柳贺面色不变“本官治诗,各位大人可知诗一经中,本府读哪一篇感慨最深”

    他脸上带着微笑,可听到他问话的官员俱是低着头,不敢看柳贺,也不敢回答他的问题。

    随柳贺来养济院中的官员有进士出身者,也有举人和杂流出身者,但柳贺所提的诗中名篇他们还是知晓的。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柳

    贺吟了一句,“本府读诗日久,家中也有一只狸奴,这般个头的硕鼠倒是头一回见。”

    老鼠为何被称为耗子,其实也是因老百姓讽刺官府的苛捐杂税,称之为“雀鼠耗”,收粮时常用的“淋尖踢斛”法便是损耗的一种,即踢在斛外的损耗是不算的,百姓需自己填补上亏空。

    那老鼠显然是在这养济院中养得久了,见了人也不害怕,在众人面前大摇大摆地闪过一圈后,便贴着墙缝钻了出去。

    厨房中的厨子等人显然也未料到会有人来访,见柳贺等人都是头戴乌纱帽、身着官袍,此时才慌慌忙忙地叩头跪拜。

    地上的瓜子皮和花生壳还未来得及打扫,灶台和锅上都是黑乎乎的一片,早晨的米汤似是未来得及清理,柳贺揭开锅盖一看,只有汤,米只有零星几粒。

    负责养济院的官吏“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府台大人,这都是早晨剩下的,中午的饭食还未来得及做。”

    柳贺道“各位大人,恤孤一事,律法上的规矩各位应当比本府还清楚,程通判,便将这一条背出来听听。”

    程通判被柳贺点了名,此时只能出列道“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注2

    柳贺瞥了程通判一眼“程通判,咱们为官之人也不必过于谨慎,声音大些倒也无妨。”

    “本府并非瞎子与聋子,府中的各位大人也并非眼盲心盲之人,莫非你觉得本府是傻子不成”

    太守一怒,众官吏都不敢出声。

    恤孤是地方官政绩考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张居正推出考成法后,官员考核的侧重点则在税收与地方安定上,不少官员对恤孤、孝廉、文教等的重视就略有不足,当然,在绝大多数时候,官员们重视这几项也只是出于官声、政绩的考量,并非真正要给予孤老弱势者关怀。

    柳贺查看民生有关的文书账目,便觉得这养济院的账目有些对不上,这一日特意抽空过来看了看。

    不看倒也罢了,这一看,柳贺的怒火就有些止不住。

    他任这府官也有几月了,这几月他或查看账册,或亲自造访各县各州,可以说,这扬州府中几乎没有一件事令他满意。

    柳贺也反思了一下,他毕竟是程序员出身,被ua到天天加班,保持高效的习惯几乎融进他骨子里了,在这大明朝,他不可能要求官员也如他一般。

    然而官员并非百姓,在柳贺看来,官员能将自己分内之责做好已经是百姓的幸运了,然而扬州府中多的是不为百姓考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硕鼠。

    柳贺视线在那官吏身上停留片刻“将此人绑起来,留待发落,若有贪污克减者,严惩不贷。”

    “府台大人饶命啊下官自认勤谨,照料这些孤老就如同照料自己的父母一般,绝对不敢有丝毫懈怠。”

    “路大有,本官已是很给你脸面了。”柳贺道,“按你所报,这养济院中有老人六十六,自两年前起便是如此,本官来问你,这两年之中,便没有老人过世,没有新增你每月报的米粮数都一样,可床有多少张,多少老人住在这里,你当本官看不见吗”

    “给本府细算路大有任此职后贪下的米粮数,本府要他尽数吐出。”柳贺道,“程通判识人不清,降一等俸禄。”

    程通判心中虽有些不服,但柳贺这般说了,他也只能认罚。

    “本府丑话说在前头,本府官员中,若是有人贪污了银两,在不该伸手的地方伸手,或在办事上拖了本府的后腿,本府定然严惩不贷。”柳贺微微笑道,“谁不让本府有好日子过,本府便不让谁有好日子过。”

    他目光扫过诸位下属“到时我不管你是谁的人,又和谁关系亲近,便是皇亲国戚本府也照参不误。”

    柳贺对下属一向宽和,他难得如此严厉,众官员都是不敢应声。

    “养济院中诸事便留程通判处置,处置后将结果及时汇报本府。”柳贺给程通判下了令,“程通判又管钱粮又管恤孤事实在辛苦,往日盐运司衙门那边应当也是你在打交道,本府知晓你才干过人,却不能将诸事都压在你肩头。”

    “姜通判,你日后便辛苦一二,将程通判肩上的担子给挑起来。”

    “下官听令。”

    “府台大人,钱粮诸事下官都已习惯了,贸然换人恐怕会让府事不稳”

    柳贺伸手止住了程通判的话“本官并非要卸你的职,只是让姜通判暂代一阵,等养济院中诸事了了,你再回来掌钱粮事。”柳贺道,“程通判莫要以为恤孤事是闲差,民生乃是根本,孝老敬老更是吾辈读书人的职责,程通判可谓重任在肩啊。”

    “正是,程兄平日最是乐善好施,必定不会辜负府台重托。”姜通判起哄道,“下官听养济院来报,说院中房屋年久失修,火炉也少了一些,还要为养济院配几个大夫,既然程兄管恤孤事,不如将这些要求一并解决了。”

    “本官也正有此意。”

    养济院虽与官员考核息息相关,但此前程通判掌一府钱粮,还是扬州府这等交通要塞与盐运重地的钱粮,经手的银子如流水一般,府中富商、士绅等都待他客客气气,然而谢知府卸任不过几月,他竟被柳贺赶去分管恤孤,程通判一颗心仿佛泡进冷水里一般,拔凉拔凉的。

    他早知柳贺会对他动手,但他猜测是因盐事和商事,程通判原想着,若是因盐商之事被柳贺惩治,他还能联合府中士绅给柳贺一点颜色瞧瞧,但眼下,柳贺竟命他专管恤孤事,程通判想反驳也做不到。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