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0章 170 新官

作品:《寒门之士[科举]

    第一百七十章

    詹事府少詹事是正四品, 翰林院侍讲学士则是从五品,按官职来说,柳贺这新职只能算是平调, 可京官的四品与外官的四品能一样吗再者说, 在这京城之中, 词臣的四品与别的衙门的四品也不能同日而语。

    翰林院这个衙门, 学士只有一人,官阶不过区区五品罢了。

    学士之后则是侍读、侍讲各两员,都是从五品官。

    隆庆与万历年间,翰林院正官通常空缺, 一般由侍读学士掌院事, 比如现在的掌院就是申时行, 他是詹事府詹事兼的侍读学士,前者是正三品, 后者是从五品, 换句话说, 翰林院是个本质上不看官阶的衙门。

    这一点其实与内阁有些相像。

    众所周知, 内阁学士只是正五品, 可他们行使的职权又岂是正五品官能有

    柳贺任了詹事府少詹事,就等于说在内阁后备役的梯队上提前占了位。

    当然, 詹事府官也非人人都能入阁,但许多官员穷其一生都毫无希望,柳贺即便只有这么一个可能,也足够众人羡慕嫉妒恨了。

    他是隆庆五年的进士,至今任官不过六年而已, 却已官至詹事府少詹事, 这速度丝毫不逊色于王锡爵, 要知道,王锡爵如今的官阶也只是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柳贺之所以任侍讲学士,也是因为侍读学士员额已满。

    事实上,就算没有詹事府的官位,光是在翰林院中任侍讲学士,柳贺这官升得已是不亏了。

    方才议论柳贺任顺天府丞的那几位翰林立即闭了嘴。

    他们着实太诧异了,柳贺离京时不过正六品的中允,离京三年,竟由右中允升至少詹事,大明朝没有火箭这种飞行器,否则官员们定会认为柳贺这晋升是坐了火箭。

    翰林中能兼詹事府官的,也往往是有资格任日讲官的翰林,按任官顺序,通常先从左右赞善起,再到左右中允、左右谕德、左右庶子,再到少詹事、詹事,翰林们都是一步一阶往上爬的,詹事府中的官位虽多,可竞争同样激烈,非人人都能升官。

    不少翰林以为,柳贺外放后就再无回翰林院的机会,然而柳贺不仅回来了,还一跃成为他们的上官。

    申时行、王锡爵是嘉靖四十一年的进士,两人的升官速度已十足叫人惊诧,而柳贺科年比他们晚了整整九年,眼下却已经快追上王锡爵了。

    当真恐怖如斯

    别的不说,自柳贺这官职确定后,翰林院中恐怕要有许多人睡不着觉了。

    “不过是外放一任知府,天子对柳泽远宠爱过头了。”

    “简直毫无道理”

    可不管听闻消息的官员心中是何想法,柳贺这詹事府少詹事当真要走马上任了。

    事实上,詹事府眼下可以说是整个京城最为清闲的衙门,天子今年不过一十五岁,还未大婚,太子自然是没影子的事,也不会给詹事府官员派什么活,柳贺的主业还是在翰林院。

    当然,他任了侍讲学士,给天子讲课的事也要继续进行下去。

    柳贺接了圣旨还未满一个时辰,来他府中送礼的人马已经快排不下了,他刚回京时,门庭只能用冷落来形容,眼下却是一派繁盛气象。

    柳贺不禁感慨,这官场上的冷暖,着实是

    说实话,他归京时也做过任詹事府少詹事的美梦,但只是想想罢了,柳贺自己也知道希望渺茫,至少嘉靖年后的进士是不必考虑了,资历远远不够。

    尤其自朝会之后,武清伯都建议天子将他外放一任参政,那离翰林院官更是十万八千里。

    可这一职仍是到了他手中。

    柳贺以为,朝廷看了他在扬州的作为之后,应

    当考虑将他放在实务官的位置上,最近户部在着手清丈田亩、收商税,柳贺也给张居正写过几条建议,他以为张居正会让他参与到田、税二事上。

    若是仍回翰林院,柳贺要做的事与以往没有什么不同,无非是天子日讲、编撰史籍以及写诰敕文章。

    眼下大明会典已经开工,柳贺任侍讲学士后,恐怕也要参与到条文的编撰中。

    柳贺思虑许久,还是去了张府一趟,但这一回张居正并未见他,只是托管家游七给柳贺带了一句话,让柳贺自己细想。

    柳贺只能带着满腹疑惑回了家。

    柳贺走后,张居正之弟张居敬问道“兄长为何不见柳泽远”

    张居正道“有何可见的”

    “柳泽远在扬州府官声极佳,于田税之事上也深有见解,愚弟觉得,他若是到了户部,定能为兄长分忧。”

    若非张居正提起柳贺这个门生时还算温和,张居敬真会以为,张居正因张敬修会试之事恶了柳贺。

    “你日后与殷养实少走动些。”张居正嘱咐张居敬,“你非官身,还是少与官员打交道为好。”

    张居正虽袒护家人,可家中子弟亲朋与官员打交道并不多,他的儿子们,他也只嘱托其与当今名士交游,与官员打交道的事大多是由管家游七去办的。

    他不在意名声,却也不希望家中多出几个张世蕃。

    张居敬闻言也是应了。

    有些事张居正连张居敬也不好明说,张居敬毕竟未涉官场,官场上的弯弯绕绕说与他听反而是负担。

    事实上,他从一开始便未考虑过让柳贺去户部。

    若去了户部,柳贺再往上的可能便断绝了,何况不管是去户部,还是工部、刑部与兵部,这六部事与柳贺在地方上处理的事务也无区别,无非是一府与一国罢了。

    更重要的是,张居正并不希望柳贺和他有过多的牵扯,尤其是具体事务上。

    他与柳贺离得越远,日后若是出了什么变故,柳贺才更可能保他。

    张居正堂堂内阁首辅,自然不会软弱到等着柳贺来保护,他自决定变法那日起,就做好了自己不得善终的准备,朝堂上许多官员觉得高新郑凄惨,但再过数年,他张太岳的结局未必会强过高新郑。

    他心忧的,无非是家中兄弟子侄。

    对柳贺,张居正并不担忧揠苗助长,柳贺既然能在扬州府平安度过,京城之事,他也未必不能处理了,将柳贺外放可以说是一种试探,柳贺既然能用,他还是要回京的,若是用不上,他恐怕就要一直外任了。

    柳贺去吏部领了官牌,又将任官后的琐事处理了一番,方才回到翰林院。

    时隔三年,他又一次到了翰林院衙门。

    以往柳贺只在史馆中有一张小桌,任侍讲后,立刻有了一方独立的办公之所,虽然是隔开的,但身为学士,他的确不必和普通翰林挤在一间。

    翰林院衙署本就不大,馆选一次就要添数位庶吉士,地方可以说是十分拥挤。

    柳贺今日第一回上衙,便先去见了上官申时行。

    申时行既是翰林院掌院,又是詹事府詹事,对柳贺可谓双重领导,申时行这人在朝堂上一向人缘极好,上官下属都对他格外器重,见了柳贺,他先与柳贺叙了一会乡谊,又将柳贺眼下负责之事与柳贺详说“有泽远在,我便不必再为文章心忧了。”

    “学士着实高看下官了。”柳贺道,“下官读书时曾读过学士的乡试、会试程文,学士的文章也令下官受用不尽。”

    申时行微微一笑,两人寒暄片刻,柳贺便去忙自己的事了。

    申时行是公认的老好人,柳贺却一点不敢看轻了他,能在

    张居正手底下混到阁臣的,哪一个是好对付的

    何况张居正死后,潘晟不能入阁,固然有张四维在其中作梗,但申时行难道未曾发挥一点作用

    在柳贺记忆中,申时行任首辅的时间恐怕有十年,可惜他上辈子没认真记明朝那些事儿,否则时间节点就能更清晰一些了。

    万历年的首辅可不是什么好差事,遇上这么个皇帝,神仙来了也要哭。

    柳贺坐了一会,就有书办奉上大明会典的编撰情况,还有一些留待柳贺处理的文书,柳贺看了一会,下一刻,就见黄凤翔与于慎行一道入了内。

    “见过学士。”

    “鸣周兄,可远兄,你们这般我可不敢当。”

    “我就知泽远兄会如此。”于慎行道,“我与鸣周兄是来为你道贺的,之前你家里登门的人太多,我们便没有过去。”

    “泽远兄,我二人是真心为你欢喜。”

    黄凤翔与于慎行比柳贺早一科中进士,晋升也不似柳贺这般飞速,可两人自柳贺入翰林院时就与他交好,这詹事府少詹事之位,两人觉得柳贺正是最合适的人选。

    两人约了柳贺吃酒,之后王家屏、张位、朱赓等隆庆二年的翰林也来向柳贺道贺,几人在刘台之事上都出过力,与柳贺的关系一向也不错。

    翰林院中,柳贺也只是与许国、沈一贯关系一般,他在日讲官上与许国有竞争,而沈一贯的性子与他不太相投。

    张元忭与邓以赞、吴中行早在柳贺回京时就登门过数回了,柳贺升了官,这官还升得很大,张元忭与邓以赞还算克制,吴中行却大咧咧道,要柳贺日后多多罩着他“学士既升了官,以后吃酒都由学士掏钱。”

    柳贺“子道兄你家中富庶远胜我等,何必如此抠门”

    吴中行家世代为宦,祖上还有在正统时任过大学士的官员,论富有是翰林官中数得上号的,但他性子一贯实诚,不掏钱都是直接说出来的,柳贺与唐鹤征也拿他没办法。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