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5章 185 会推

作品:《寒门之士[科举]

    第一百八十五章

    张居正与马自强都提前给他放了风, 削藩又是个苦差,但未必没有人会和柳贺抢,毕竟自张居正当政以来, 官员若是受他器重, 升官可谓十分轻易,吴桂芳、张学颜等人皆受他提携, 在六部尚书的位置上稳稳坐着。

    为他办事, 风险越大,回报自然也越大。

    柳贺不管京中传闻如何,依旧办着自己的事,申时行、王锡爵也听说到内幕,与柳贺低语了几句。

    若要削藩, 必然是经礼部,柳贺想要名正言顺,他就得提前将礼部侍郎的位置瞄准了,然而经詹事府少詹事一步迈入礼部侍郎, 难度可谓不小。

    因而张居正也是先放出风声来。

    自张居正回京后, 柳贺也只是在朝会上见过几面,夺情之事到此时看似已经揭过, 可张居正心中究竟是如何想的,柳贺也不明白。

    京中皆知张居正有意叫柳贺去削藩,可柳贺到张府时,张居正却并没有约见他,不知是否因为夺情一事心中恼火。

    且礼部侍郎的位置离柳贺着实远了一些, 礼部侍郎是三品大员, 论职权远非一个詹事府少詹事可比, 且柳贺如今只是四品, 京官自四品升至三品可谓一大跨越,王锡爵任了詹事府詹事后不过三品,柳贺的资历可比他浅太多了。

    侍郎为三品,自成化以后,京官中,凡遇尚书、侍郎、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正卿员缺,都由九卿衙门正三品以上官员推举,通常来说,内阁及科道的掌印官也有推举之权。注

    不过张居正眼下大权在握,若他不经廷推任命柳贺为礼部侍郎,朝臣们也莫可奈何。

    但廷推的流程还是要走的,全不讲规矩也是不行。

    “泽远你倒是能安坐。”

    柳贺合上书卷,就见王锡爵风尘仆仆进来,天子大婚事一了,他手头的事务便不多了,因而常来翰林院走动,反正两三步路也就到了。

    “詹事,你也知,更进一步谈何容易”柳贺倒了一杯茶水,用的还是王锡爵上回送他的茶叶,“我却不知,詹事为何不争一争”

    柳贺其实也听到一些消息,诸如北监祭酒吕旻、詹事府少詹事余有丁也在候选之列,吕旻是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张四维与马自强的同年,余有丁则是申时行与王锡爵的同年,嘉靖四十一年的探花。

    若是争这礼部侍郎之位,王锡爵的赢面其实更大一些。

    “若是争这礼部侍郎之位,我或许合适,可削藩之事非能者不可争。”王锡爵望了柳贺一眼,“在朝三品以下官员中,唯独泽远你最合适。”

    削藩是得罪人的事,必然得用强势的官员,吏部推选的官员中,吕旻先在翰林院任检讨、编修,之后任国子监祭酒,余有丁官途也与吕旻相似,嘉靖四十一年一甲三人中,余有丁为人最是淳实,胸怀坦荡,王锡爵提起来也是佩服不已。

    但这两人经手的庶务少,加之性子平和,恐怕压不住那些骄横的藩王们。

    柳贺则是该和气时和气,该动手时,他一点不会手软。

    尤其年初裴应章所参之事涉盐政、两漕、言道及地方,柳贺稍一出手,盐政司衙门便熄了声,盐商们也乖觉了许多,经此一事,京中官员狠狠体会了一番柳贺的本事。

    且柳贺连当朝首辅也不惧,又如何会畏惧藩王

    柳贺笑道“詹事实在是高看我了。”

    柳贺自了解到自己可能会去削藩之后,便将翰林院馆藏的文书翻了出来,有关藩王的记述浩如烟海,总结下来,朱家的龙子凤孙不干人事的不在少数,还特别能花钱。

    事实上,大明朝当下的许多问题在立朝时已经埋下了祸根。

    如田亩兼并之事,是因为国初便已对士人群体十

    分优容,洪武朝时人口数远不及万历朝时,到如今,人越来越多,士人也越来越多,分到百姓手中的田地自然越来越少。

    还有宗藩之事,明初的规定等于是将宗室圈养了起来,藩王们在封地上无事可做,除了生孩子就是花钱,也不需要任何人生追求。

    削藩之事,绝不是朝廷政令一下就能轻易办成的。

    在柳贺印象中,张居正改革所涉的层面似乎也不包括削藩,可以想见,削藩的阻力绝对不会小。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藩王从何而来自然都是朱家子孙。

    当今天子登位,天子之弟潞王便是藩王。

    今后天子诞下皇子,除太子外,其余皇子都是藩王,既是当父亲的,又如何不能为自家子孙争取一个好待遇

    历史上,李自成攻破洛阳城,官员们请求福王朱常洵出些银两资助军民,朱常洵却仍无事百姓疾苦,在府中花天酒地,直至被起义军捉住,野史有传福王一身肥肉都被片下来当下酒菜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削藩就是削天子自家。

    柳贺明白张居正挽救国民于危难之中的想法,但万历六年已过了正旦,还有短短四年可任他施为,即便此时他将削藩事推行了下去,待日后天子亲政,又将他今日之所为推翻,到时该如何

    到了午后,柳贺听闻,张居正召集阁臣等,决定于明日进行会推。

    除庶吉士考选外,大明朝选官通常有进士听选、举贡铨选、吏员出职等各种形式,而会推制中,廷推与会推流程相似,敕推则主要是内阁大学士与吏部尚书,直至嘉靖三十年起,才有将兵部尚书纳入会推的例子。

    会推还未开始,吏部文选司郎中郑汝璧便附信给柳贺,他是替吏部尚书王国光来递消息的柳贺此次的确在会推之列,但候选名单中,他只排名第二。

    这也在柳贺意料之中。

    到了第二日时,柳贺仍在翰林院中,他虽在备选官员之列,却没有资格出现在会推现场,这是三品以上京官才能享受的荣耀。

    在昨日,六部堂官及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官员都已具知帖,第二日早朝后,众官员齐聚在文渊阁中。

    从某种程度上说,京官的傲气便是来于此,会推既可推在京三品以上大员,也可推地方总督、巡抚等二品大官,此刻文渊阁中清一色皆是绯袍文官,官袍或佩玉带,或配犀带,大明朝的政令便是自这小小的文渊阁中下发,在场的官员无疑都是本朝最具权势之人。

    张居正神情严肃,在他身后,张四维、马自强、申时行等人同样一脸肃容。

    待人到齐了,张居正看向王国光“汝观兄,便开始吧。”

    王国光上前一步,称礼部右侍郎之位因何故有缺,此次举行会推,是想选出一位有才有德的礼部右侍郎。

    众官员手中都有一稿簿,只见稿簿之上书着三个名字,吕旻在最前,他名字之后则有一个“正”字,柳贺与余有丁后都是“陪”字。

    九卿正官早知备选是何人,这排列的顺序代表吏部在此事上的态度,也就是说,三名候选中,吏部最为看好吕旻。

    三人之中,吕旻资历无疑是最老的,嘉靖三十二年这一榜,他是二甲的庶吉士,这一榜中能臣不少,吕旻建树不及同年张四维、马自强,也比不过因功封伯的李如松,但在官员中的支持者也不少。

    此刻,在场官员的视线都默默看向了张居正。

    此前京中风传的都是柳贺将任这礼部右侍郎一职,但吏部选出的正推却是吕旻,众人皆知,吏部尚书王国光乃是张居正的铁杆,他推选吕旻,究竟是张居正默许,还是

    官员们不由猜测纷纷。

    能位列九卿者,何人不是心机深沉

    之人尽管心中思绪万千,众人却皆未表露出来。

    文选司郎中郑汝璧候在一旁,将笔墨呈给各位主官。

    九卿们心中早已敲定了人选,会推之时只需将各自选中的官员名单后写一个“正”即可,票数多者即为会推的正推,之后其名单将呈给天子,以此体现百官的意志。

    张居正任首辅后,这会推之制为何形同虚设,其实是因为最后一步是由他来决定的。

    但即使强势如他,也不好将会推的结果直接反驳,否则他面上难看,九卿官员也会觉得被下了面子。

    能任部堂者,可以服软一时,却不能服软一世,正如前吏部尚书张瀚,他在任上时,强势甚至不如工部、刑部的尚书,可在夺情一事上,他却罕见地强硬了一回,这官虽然丢了,却博得了一个不错的名声。

    郑汝璧候了片刻,户部尚书张学颜先将帖子交予郑汝璧,郑汝璧恭敬接过,之后便在纸上、柳贺名字之后写下一个“正”字。

    之后通政使倪光荐、刑部尚书严清与兵部尚书方逢时也各自择定了人选。

    这三人三票竟都归了柳贺。

    众人视线便朝王国光投过去。

    吏部的正推明明是吕旻,九卿官员中却已有足足四票给了柳贺。

    却不知,四位阁老心下更倚重何人

    文渊阁中静得针落可闻,唯有郑汝璧在不断忙碌着。

    写下人选时,申时行面带微笑,与平日并无不同,张四维则眉头紧皱着,似是人选令他为难,但片刻之后,几人所定的人选也被人知晓柳贺再得两“正”两“陪”,吕旻所得与柳贺一样。

    那么,究竟何人以柳贺为正推,又是何人以他为陪推呢

    此事唯有计票的郑汝璧知晓,然而会推这样的大事,郑汝璧是决计不会多透露半句的。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