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8章 228 圣旨到

作品:《寒门之士[科举]

    第二百二十八章

    下河村中。

    柳贺陪妙妙喂着兔子, 在城里住了一阵,妙妙非要再回村里一趟, 喂一喂村里养的鸡鸭鹅, 还有一只她十分惦记的羊。

    柳贺拿她没办法,只能陪她过来了,因而信使至清风桥柳府时,一时之间并未寻到人。

    镇江府衙中, 闻得消息的知府林应雷失手打碎了一个茶杯, 面上惊愕之意尽显“此事当真快, 给本官更衣, 本官要见使者”

    镇江府官员中, 林应雷得知消息最快,自他之后,丹徒、丹阳及金坛三县的主官也各自得知了消息。

    新任礼部尚书, 竟为赋闲在家的柳泽远

    南直隶一省也有传闻,说此次礼部尚书潘晟致仕,曾任礼部右侍郎、统仪制主客二司的柳贺或在候选之列。

    可传闻毕竟是传闻,南直隶官员并不认为此事为真。

    柳贺才何等年纪

    大明一朝何时出过这般年轻的部堂

    何况柳贺此时乡居, 若要登部堂之位, 恐怕要将京中三品官员都打点清楚。

    消息自北京传来的一刹,南直隶官员都惊呆了下巴。

    可朝廷公文不会作假,何况来传信的正是在归乡途中的前礼部尚书潘晟。

    柳泽远到底多大的面子, 竟能叫潘晟亲自替他跑一趟

    柳泽远竟得圣眷如此,短短一年竟自礼部右侍郎晋为礼部尚书

    这些官员并不清楚会推时的情景,否则恐怕更为惊诧。

    喂够了兔子, 妙妙又要去摸鱼, 她自己盯着兔子瞧不够, 还非得把兔子抱到知儿面前,叫他也摸一摸。

    柳贺“”

    算了,难得。

    他平日对女儿关心不够,都只当个甩手掌柜,难得陪妙妙一道玩,何况妙妙也很懂事,柳贺有正事的话,她绝不会来打扰。

    妙妙的摸鱼是指柳贺负责钓,她在桶里摸。

    这就很考验柳贺的钓鱼技术。

    柳贺钓鱼水平不好不坏,他很能静心,但收获如何却要看鱼给不给面子。

    今日大概是妙妙在一旁盯着,鱼吓得不敢冒头,父女俩都在此候了半刻钟了,依然没有一条鱼上钩。

    柳贺看一眼妙妙,妙妙很识相地退后了一步。

    鱼依旧没有上钩。

    柳贺试图在自家闺女面前装一波,可惜努力失败,桶里的水是方才钓鱼前已经装好的,柳贺钓不上鱼,妙妙只能拨着桶里的水,神色逐渐无聊。

    柳贺:“”

    “来了”

    感受到鱼竿尽头的轻响,柳贺挑起鱼竿,的确有一条小鱼上了钩,不管怎么说,今日应当是可以交差了。

    鱼竿晃了一下,妙妙便睁大眼睛盯着鱼瞧,可这鱼今日十分不给面子,竟生生从鱼钩上逃脱了。

    父女二人面面相觑,难掩面上失落之色。

    “这鱼好生大胆,竟不给柳三元一点薄面。”

    听得岸上笑声,柳贺转过身去,竟看到了一年未见的潘晟,见了潘晟身后排场,柳贺心中有了猜测“乡下路难行,部堂大人派人吩咐我一声便是。”

    “我已不是部堂大人了。”潘晟道,“今日见泽远你这般自在,我倒后悔没有早日归乡了。”

    柳贺洗了洗手,站起身,又对妙妙道“叫伯伯。”

    妙妙乖巧叫了一声,潘晟对这一声十分受用,在身上摸了一会,将一枚圆玉递给妙妙:“拿着。”

    妙妙乖乖看向柳贺,柳贺推拒了许久,却耐不住潘晟热情,只得叫妙妙收下了。

    “不过是个玩意,泽远何必客气。”

    柳贺笑道“部堂大人如此大方,我早已盯上部堂的一幅字,不如”

    听得柳贺此言,潘晟不由发笑。

    潘晟的书法被徐渭徐文长推为“东南独步”,功底非一般人可比,柳贺见过许多官员字迹,在书法一道上,潘晟有其独到之处。

    两人寒暄过后,潘晟换上一脸正色:“柳贺接旨”

    “草民柳贺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礼部右侍郎柳贺,事朕八载命为礼部尚书,钦此。”

    柳贺起身接旨,潘晟道“泽远,此次你任礼部尚书可谓众望所归,接旨后,为免夜长梦多,你还是早日归京吧。”

    柳贺这礼部尚书经了会推,也由天子亲自任命,但柳贺一日未至吏部报到,便一日会发生变数。

    与潘晟同至的,有与他一道宣旨的官员,也有南直隶的官员,应天巡抚也在其中,柳贺此时虽身着常服,但对在场官员而言,如此年轻便位居部堂者,着实令人望之生畏。

    柳贺与潘晟走在官员队列之前,下河村的平静在此刻被彻底打破,数不清的官轿与骏马在这座小村停留,这些官员到来之后,村民们方才知,柳贺又要回京城任官了。

    潘晟来宣旨,着人来请柳贺回府就是,可他堂堂太子太保竟亲自去见了柳贺,足以见柳贺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南京礼部官员此时心中惴惴,他们倒不是刻意得罪柳贺,只是对他不愿出力一事心中恼怒罢了。

    柳贺如今升至北京礼部尚书,虽管不到南京礼部官员的升迁,但他在京中人脉深厚,若有朝一日入了阁,那便处处能说得上话了。

    因而潘晟与柳贺笑谈,这些官员都在身后陪笑,柳贺态度仍是平常,似乎没有谁得罪过他。

    可见了他这副模样,众官员心中反倒打起了鼓,俗话说,会咬人的狗不叫,柳贺官位至此,的确没有必要和他们计较,可他若真的计较呢

    对柳贺而言,南京礼部未报他的名只是件小事,巧的是,这份名单最终将由北京礼部审核,柳贺若任了北京礼部尚书,这名单里有他的名字也十分古怪。

    事实上,他自扬州转至京城就任时,在扬州的那一套勇狠之法他已不用了,他因夺情一事劝说吴中行、赵用贤时,还被二人以为他胆子变小了。

    然而,地方上的一套在京城并不管用。

    在地方上,柳贺一知府统揽府中税收、文教、农事、水利等,而到了京城,一事所涉便是数个衙门、数位官员,柳贺尚且来不及斗狠,自己便先被斗倒了。

    挟私报复之事他更是不会做,在扬州府天高皇帝远,京城则在天子眼皮底下,内阁大学士要成事也得赖同盟相助,柳贺自然不会主动毁损自己的名声。

    茶室僻静,潘晟回乡前,柳贺邀他喝一碗茶,方才接旨时有许多话不好说,此时柳贺倒是可以敞开心扉了“部堂大人,为何在此时辞去天子之命”

    潘晟二十四岁便中了进士,今年也有六十了,但他和汪镗、姚弘谟不同,办起事来虎虎生风,全不似花甲之年的官员。

    潘晟道“泽远,我已是这个年纪,争胜之心远不如从前,若仍霸着官位,莫非要自己变那严分宜不成”

    柳贺道“部堂高风亮节,严分宜名声早已败坏,部堂何必与此人相较”

    “一是我精力不如从前,在大宗伯任上,全赖你与姚继文相助。”潘晟抿了口茶道,“二则我归乡心切,为官久了,也该歇一歇。”

    潘晟提醒柳贺道“泽远,此时京中风向与从前不同,你回去后须得小心谨慎。”

    柳贺皱眉道“朝堂应仍在恩师掌控之下吧”

    潘晟点了点头“居安思危的道理,泽

    远你应当比我更懂。”

    原先张居正一门心思搞改革,行考成法、撤换官员等都是为了改革大计,众官员都清楚,改革一日未成,他一日不会放权。

    但眼下,土地丈量已完成,勋戚田税被核实,仓场、河漕、军事改革均已推进,官员们被他推着苦干了几年。

    此前张居正可因推进改革不放权,改革既已近尾声,他仍不放权,莫非正要如他所说那般“我非相,乃摄也”

    反对张居正的人或许对付不了张居正,但对张居正推荐的官员动手还是能做到的,也是因此,张学颜、曾省吾等经他提拔的官员都不希望他此时去位。

    柳贺离京这一年,各衙门官员都有变动,礼部几乎是大换血,其余各部,兵部尚书方逢时就因年老乞休,翰林院掌院由余有丁改为陈思育,许国转为北监祭酒后又升一级,任詹事府詹事兼翰林侍读学士。

    柳贺又向潘晟请教了为礼部尚书时要注意的事项,细细说来,礼部尚书这职其实比他任侍郎时还要清闲,毕竟尚书不涉具体部务,部务皆由侍郎负责。

    柳贺此前多涉具体事务,但任了礼部尚书之后,所涉则是礼法纲常,而非具体某件事,柳贺要先习惯自己身份上的转变。

    论当礼部尚书,满朝文武没有谁经验比潘晟更丰富,柳贺向他请教正是找对了人。

    潘晟十分器重柳贺,也认为柳贺若执掌了礼部,应当能比他更有作为,因而柳贺所询之事,他毫无保留一一告知。

    两人喝茶喝至傍晚,若非潘晟明日还要赶路,柳贺必要多留他一日。

    “泽远你不必留我,天子给的归期短,你再过一两日便出发吧。”

    柳贺点头称是。

    他接到圣旨的消息家里人已经听说,妙妙一知晓要回京城,脸上便有几分烦闷之色,她在京城远不如在家快活,不仅没得鸡鸭鹅看,柳贺也不能常常陪着她。

    若知儿再年长两岁,柳贺倒是可以将家人留在老家,独自去京中赴任。

    柳贺提了这个想法,反正他这个当爹的对儿女也不太管,将杨尧和纪娘子留在镇江照顾就行了。

    但纪娘子和杨尧都不同意。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