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1. 苏轼 唐人:李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

作品:《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四大发明

    叮叮

    功德名单上的人进行提问竟然会有提醒。

    而且天幕还实时进行了功能权限更新由功德名单上的人进行提问之后, 除天幕评估选出的最优解答案外,提问者可再自行选择一条满意回答,额外也可获得相应功德值。

    “还能这样”

    刘彻摇摇头啧了一声“不过这倒是更有意思了。”

    相当于除了被天幕承认之外, 还能被上了功德名单上的人认证能力如何。

    尽管可能有个人喜好的因素在, 但是谁又能否认被选择上, 不是另一种变相的能力证明

    更何况现在这个提问者可是那位秦始皇。

    看看,只才转眼间, 就已经有了好多答案留言了。

    刘彻摸了摸下巴,又叫人把桑弘羊叫来。

    “爱卿也答一下吧。”

    桑弘羊“陛下”

    难道他做的事情还不够多哪有空回答这些而且看似还不能随意回答, 必须得拿出十二分的精力才行此外更关键的是, 他是不是还得先学一下策论相关的规格模式

    刘彻可不管桑弘羊内心在想什么, 直接拍着人肩膀道“爱卿可是在理财上很有一手, 应该能回答这位秦皇的问题。”

    “朕非常信任爱卿的能力。”

    “你看这宋朝人的回答数量虽然居多,但我们大汉有爱卿在, 决计也差不了什么,爱卿你说是吗”

    言外之意就是, 我们大汉怎么能比那宋朝差。

    尤其是这位秦始皇提问之下, 既然会提出此问题, 必然是需要去解决的问题以及情况, 既如此, 该是展现他们大汉实力的时候了, 也叫那秦始皇看看,他手下可也是能人辈出。

    桑弘羊“”

    他还能说什么, 只能点头应是了。

    从来没有一刻希望自己身上的事情这么少过太忙了,真的太忙了。

    也许他抽空也得做一下养生操了。

    或许可以跟小霍将军取取经

    唐朝李世民时期。

    见到嬴政提出的那个问题,李世民也将长孙无忌等人叫了过来。

    “朕看这宋朝人倒是回答得很踊跃,但我大唐能人辈出, 对于这种问题,怎能落于人后”

    李世民态度和善的看过去“诸位爱卿怎么看”

    “不如都试着回答一下如何”

    毕竟是由这位秦始皇亲自提问的问题,他亲自来回答不太合适,但由他之下的大臣来回答,就很合适了。

    只不过既然都要回答了,那必然是要有所得才是。

    否则的话,他这盛世大唐,如此能人辈出,若是比不上其他朝代,那岂不是有些丢了脸面

    尽管李世民没说出后面这些话,甚至表情还很和善,但在场的文臣,哪个不是人精,又怎么可能听不出来李世民真正的想法不过他们想的也是一样,既然要回答,自然是不能落于人后才行。

    “陛下放心,臣等自当竭尽所能。”

    李世民满意嗯了一声,笑着点了点头“那朕先道一句,诸位爱卿辛苦了。”

    然后边听着天幕,李世民又突然话锋一转

    “说起来,这所谓唐诗和宋词,是否有可比性”

    “诸位爱卿觉得,我大唐的诗作,和这宋朝的词作相比,孰优孰劣究竟谁能更胜一筹”

    长孙无忌等人互相对视一眼“这”

    他们当然愿意说自然是唐朝的诗作更胜一筹,但如此直白说出来,就显得有些那什么会不会太自视甚高

    魏征在此时倒是反应极快,站出来率先开口道“陛下,我们大唐可是有那李白和杜甫。”

    “是也,还有那孟浩然和王维。”

    “那诗鬼和小李杜也很不错,和宋朝相比,我大唐足可是人才辈出。”

    李世民又是点了点头。

    其实他问这话倒也不是要攀比什么,而是一直听天幕讲到这里,好像这宋词对比他大唐的诗作来,总还是少了点什么,可既然唐诗和宋词能并列,总不至于就是如此

    在柳永之后,我们要再来介绍一位和柳永同时代的大文豪。

    先前说了,柳永属于婉约派,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而婉约派是最先出现的,数量也最多,但宋词可不止婉约派一种,既然如此,开创了其他词作风格的词人又是谁呢

    这位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开创了豪放和旷达写词风格的,在宋朝文坛上,足可以被称为“大神级别”存在的,同时又被后世誉为“词宗”的,以及有着多个别号称呼的大文豪苏轼。

    为什么说苏轼是宋朝文坛上“大神级别”的存在

    因为如果说唐朝两个顶级诗人是李白和杜甫的话,那提起宋朝文坛上的顶级存在,那就一定是苏轼了,而且据说有一次宋神宗问身边大臣,说苏轼之才可以与哪位古人比肩众臣议论纷纷,提的最多的就是李白。

    而后宋神宗一锤定音道“李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

    众唐人“”

    脸呢就这么自信

    唐朝李世民时期。

    听天幕说到这里,李世民和几位大臣也是骤然间有些沉默。

    说李白有苏轼的才气,却没苏轼学识广博

    他们的诗仙李太白可是能作出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近酒,行路难那么多首千古佳作来的

    你宋神宗倒是真敢说

    苏轼有多博学客观来说,在写诗方面,苏轼和黄庭坚并称为“苏黄”,在写词方面,苏轼又和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而在散文方面,苏轼又和欧阳修并称为“苏欧”,同时他们也还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二的文人。

    还有在书画方面,苏轼和黄庭坚,米芾,以及蔡襄并称为“宋四家”,除此之外,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可是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之一,另外两个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了。

    所以可见苏轼在诗作,词作,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可堪一绝。

    “喔如此听着,这位苏轼可当真是强悍。”

    刘彻纯属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尤其看这唐朝人和宋朝人争辩得越发激烈,若不是一发言就自动显示身份姓名,他可真想亲自上个场,也发表一下看法才行。

    啧啧,这会儿提到李白和苏轼,将两者相提并论,竟是争辩的更厉害了。

    唐朝那边多是不服的。

    哪怕天幕说了这苏轼的诸多“并称名号”,也依旧无法说服太多唐朝人。

    倒也是,毕竟这文人要拿作品说话。

    现在这苏轼的词作可都还没出来呢,也不知究竟会优秀到何种地步

    唐宋八大家里面都有谁,大家还记得吗

    这里面可是有三位姓“苏”的,即苏轼,苏辙,还有苏洵。

    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辙是苏轼的弟弟,是的,这一家父子三人,可都是宋朝的大文豪,并且合称为“三苏”。

    有这样的家庭氛围,苏轼年轻的时候可也是年少有为,而且早早就跟着父亲还有弟弟一起,去到都城开封要参加当时的科举考试,并且在当时还发生了一件趣事

    据说那一场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是欧阳修,而那时的宋朝科考不是糊名制度吗,然后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简直惊为天人,但欧阳修却以为这章试卷是自己的弟子曾巩的,也就是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曾巩。

    于是为了避嫌,欧阳修就给了这张试卷第二名的成绩,结果最后才发现,这张试卷的作者,竟然是年纪轻轻的苏轼。

    不过也是因为此,苏轼结识了可以称得上是他伯乐的欧阳修,还称欧阳修为自己的老师,而欧阳修也很赏识苏轼,并且因为欧阳修为苏轼的宣传和造势,这使得苏轼一下子就在当时的宋朝文坛出了名。

    秦王宫。

    嬴政一边阅览在他的提问之下,那不断涌现出的答案,一边听着天幕之言。

    听到这里时,就不由得摇了摇头。

    这开端简直莫名的熟悉,一开始仕途仿佛很顺利的样子,那接下来

    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中出现过一句话“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这句话演变出的一个成语叫做“穷而后工”,放在词上,也可以说是“词穷而后工”。

    也就是说当时的文人认为这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词就写得越好,所以按照这个定理在宋朝文坛上是“大神级别”的苏轼,可想而知他的仕途有多坎坷和跌宕起伏了。

    正准备进京赶考的苏轼“”

    心情复杂,极度复杂。

    苏辙挨在兄长身边“那我们还去吗”

    父亲苏洵背着手,教训两个儿子“去,为什么不去有天幕之言,一些事不就可避免了吗”

    苏辙“可天幕说词穷而后工诶,为了兄长以后在文坛上的地位,要不然还是不”

    话还没说完,后脑勺就被苏轼给拍了一下子。

    “你也盼我点好的”

    苏辙顿时笑起来,拍着兄长肩膀“好的好的。”

    “不管怎么样,兄长都是这个”

    然后朝着苏轼竖起了大拇指。

    被弟弟如此调侃,苏轼立即又要去拍人。

    两人到底都年轻心态,对天幕所说担忧影响不大,心态竟还都不错。

    苏洵在旁边看着摇了摇头,然后自己再认真继续听下去

    提起苏轼的仕途坎坷之路,和当时的“王安石变法”是分不开的,因为关于“王安石变法”,我们先前也提到过,有学者认为,苏轼总体上也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不过他反对的是这变法太急了,认为应该循序渐进才是。

    也因此,苏轼对于“王安石变法”究竟是反对还是中立,没有太明确的界限。

    而哪怕是中立,其实也更多是偏向想让王安石的变法慢下来,但这总体而言,与“王安石变法”是不符的。

    于是苏轼在这时候申请了外调,去了杭州做了通判,因为王安石的变法,在那时正如日中天,哪怕是当时的司马光,都无法与王安石的变法相抗衡,所以苏轼认清自己在朝廷中也改变不了什么,干脆就离开了是非之地。

    在杭州赴任期间,苏轼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也写了很多诗篇,其中就有一首赞美西湖的千古名篇,可谓是更奠定了苏轼在文坛上的地位,这首诗就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其中最后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

    而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苏轼开始大量作词,是的,你敢相信吗,苏轼作词,竟可以说是半路出家。

    之前说苏轼开创了豪放和旷达两种风格的词作,大概就是因为他半路出家,别人专业填词,他专业“突破”。

    “嗯”

    李世民看了看苏轼写的那首诗,又听天幕说起最后这一句,心想是因为半路出家,所以所受局限性更小,由此反倒是让词作的风格更多样化起来了吗

    那就不知这豪放和旷达风格的词作,究竟是何种模样了。

    不过这首诗倒是写的也当真不错。

    不知这苏轼的词和这诗相比起来,又是如何

    之所以说苏轼的仕途是跌宕起伏的一生,因为苏轼在做了三年杭州通判之后,又去了密州做知州,而他到密州任职期间,正逢宋朝和西夏开打,更确切说是西夏在入侵大宋。

    于是苏轼在和朋友一起打猎的时候,为此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词。

    这首词就是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李世民念着这首词,眼睛一瞬间就亮了起来。

    这词,可当真是狂气十足啊

    比之那婉约派的词作风格,更叫他忍不住赞叹

    亲射虎,看孙郎。

    西北望,射天狼。

    一种直抒胸臆的豪迈气概扑面而来

    此词一出,这苏轼,倒也真是名不虚传。

    这首词与之前的词作风格大为不同,如果说之前的词作风格,是由歌伎在宴会上唱的那种,那苏轼的这首词,就该由将士们击鼓传唱,豪放又气概十足,且充满了阳刚之美。

    而这时候的苏轼,已经40岁了,在密州的时候,他还梦到了自己已故的妻子王弗,且距离亡妻去世,也已经有十年了,所以苏轼因为格外怀念自己的亡妻,再次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没有任何华丽辞藻的堆砌和雕琢,但却深刻表达了苏轼对于已故妻子的思念之意,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思致委婉,境界层出,实为脍炙人口的千古词作。

    而在苏轼于密州做知州的这期间内,他和自己弟弟已经七年未见了。

    所以因为特别思念自己弟弟,苏轼再次写下了另一首千古名篇

    即我们更为熟知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不是听到这个词牌名,都要唱出来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其实这首词还有个“前缀”,就是在“明月几时有”前面,还有一句“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其中的“子由”,指的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

    加上这句后,这首词是不是看着就跟写日记似的,只不过我们写日记大概就是今天的天气好,心情不好,而苏轼写日记,却能写下千古名篇来,啧,人与人的差距。

    人与人的差距

    这几首词下来,也真是让他们见识到了何谓人与人的差距了。

    怀念亡妻和想念弟弟,竟然能写出这样的词作来,叫他们还能说什么好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还有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词从头到尾,竟无一处不美,不叫人震撼怎能把对亲人的思念写的如此超脱和美妙真是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

    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多出彩

    南宋文学家胡仔曾这样评价这首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

    而且话说回来,以往的词,很少是写给妻子和兄弟的,而苏轼写的这两首词,可谓是从内容上,也再次扩展了宋词的内容边界,除此之外,其实也是在表达仕途在外,失意却也乐观超脱的旷达胸怀等。

    “兄长哥”

    苏辙也不跟自己兄长打闹了,一把就握住了苏轼的手,感动到泪眼汪汪。

    他的兄长,竟是给他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

    还是余词俱废的那种。

    他何其荣幸

    一想到会和自己弟弟七年未见,苏轼也是不禁握住了苏辙的手。

    “弟弟”

    苏洵“”

    他在旁边暗自叹了口气,眼不见心不烦,再继续听着天幕往下说

    因为苏轼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和,所以他一直在外漂泊做官,在继密州担任知州后,苏轼又去了徐州和湖州担任知州,而也就是这个时候,苏轼的人生迎来了一个巨变

    简单来说,就是苏轼曾经写了很多反对变法的诗作,所以被改革派记挂在心,于是为此编织了罪名来诬陷苏轼,而这也就是和苏轼有关的,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被关进了御史台的监狱里,甚至还给自己弟弟写了两首诀别诗。

    他是想要自杀的,但在被关押期间,苏轼的朋友亲人一直都想救他,这其中还包括王安石。

    王安石还写信给宋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

    所以一番运作下来,宋神宗最后还是放了苏轼,但有一句话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苏轼是被放出来了,可也被贬到了黄州去,自此,从乌台诗案过后,苏轼的人生就可谓是跌到了人生谷底。

    就像苏轼写的那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足以见证他沦落成为一个犯官,心理的落差之大。

    苏洵这时候往旁边一看。

    行,兄弟两个都不说话了,表情还都有些复杂。

    “这大概才是天幕说的词穷而后工,都给我好好听着。”

    两人只能蔫嗒嗒的开口道

    “是,父亲。”

    黄州可以说是苏轼的人生低谷,但也可以说是凝练苏轼的地方。

    毕竟别忘了,苏轼可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苏东坡”,而黄州之地,就是使得苏轼真正凝练为苏东坡的地方。

    苏轼很多重要的作品,几乎都出自黄州。

    作为一个犯官,这时候的苏轼可没什么钱了,那没了收入,苏轼得到一个粉丝的帮助,只能在一处废弃的军营中种地,而这块地在城东,所以他的“苏东坡”别号,就是从这里来的。

    在此期间,苏轼还像杜甫一样,给自己盖了一个屋子,叫做“雪堂”,这时候的苏轼,不再是通判和知州,而是一个更加走进百姓中间的普通人,而且让人跌破下巴的是,这时候的苏轼,不仅吃耕牛的肉,甚至还会半夜翻城墙。

    要知道这在当时可是犯法的事,而且苏轼这时候年纪也不小了,竟还能有如此心性,也可见他旷达的人生观。

    “嗯竟是还有很多重要的作品”

    原先以为申请外调,去那么多地辗转任职,已经是仕途跌宕了,没想到竟还有更悲惨的遭遇,可真是令人想不到。

    看来写诗真的有风险

    但话说回来,穷而后工啊

    这四个字,可真是更让他们纠结和难言。

    或许真应了那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真是难啊难,真难啊。

    不过倒要看看,这苏轼在黄州期间,又有多优秀和出众的作品出来。

    提起苏东坡,想必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必然是我们现在极其出名的“东坡肉”了,这东坡肉就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研究出来的美食,而且不止是东坡肉,其实苏轼还研究了很多其他美食,比如还有东坡饼,只不过东坡肉最出名罢了。

    甚至苏轼还为东坡肉写了一首词,想必苏轼对这东坡肉也是真爱吧。

    不过大家都熟知东坡肉和苏轼有关,不知道了不了解“河东狮吼”这个词,其实也和苏轼有关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在苏轼的雪堂旁边,他的一个好朋友陈慥也住在这附近,于是苏轼经常去陈慥家里和对方聊天,而有一天晚上,两人聊得太过尽兴,于是陈慥的妻子柳月娥就急了,朝两人怒吼,大意就是都几点了,还不睡觉

    “河东狮吼”的典故就是出自陈慥和其妻子的故事,没想到苏轼也沾边吧,甚至还体验过一次。

    不过这些都只是苏轼在黄州生活的一些趣事等,而要说起真正缔造神话的事情那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在这一年里,苏轼竟接连产出了六部作品而这每一部作品,都毫不夸张的说,完全足以让苏轼屹立文坛不倒

    “什么一年内六部作品,每一个难道都是千古佳作是这个意思吗”

    “这究竟怎么写出来的”

    “不是真的如此夸张吧”

    听到这里之时,唐朝的文人尤其反应极大,也很有些不敢相信。

    都是文人,创作一首诗容易,可要说能流传下去,成为千古佳作的,那可就不容易了。

    尤其还是能流传下去那么多千古佳作的。

    他们唐朝诗人如此多,能有如此成就的,不也就单李白杜甫两人吗

    所以听天幕说到此,确实是让人一时间难以信服。

    可天幕接下来却是立即就给出了实证

    在这一年的春季,苏轼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月的时候,写下了黄州寒食帖,也就是之前说过的“天下三大行书之一”。

    七月十六日,写下了前散文赤壁赋,是必背赋之一。

    九月写下了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十月十五日,又写下了后散文后赤壁赋。

    还有一个月份未知,但也是元丰五年所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其中这最后一首是典型的怀古词,前人就有写过许多次,但和苏轼这一首作比,实属无法相提并论。

    而且这一年六个作品,两首必背词,一首必背赋,效率之高,真的是能让高中生泪流满面。

    叮叮

    诗词文章模块中,关于苏轼这一年中的六部作品骤然连出,着实是叫人看得吸了口气。

    数量之多,质量竟也如此上乘

    简直叫人无话可说了。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和几个大臣也是不由得赞叹出声。

    文人相惜,哪怕不是处于同一个时代,见到如此多佳作,也着实是忍不住赞叹和佩服。

    “有如此多佳作,大概也是和这苏轼被贬经历分不开吧。”

    房玄龄摇了摇头,叹息一声道“这究竟是福是祸,谁又能说得清楚。”

    穷而后工,若是没有这些曲折辗转的经历,这些作品,又如何衍生出来大概也是没有如此深刻的意境和感悟了。

    杜如晦也是不禁感叹了一声,而后道“就是不知道这位苏轼之后的经历如何,会不会峰回路转,守得云开见月明”

    苏轼能在一年内写出如此优秀的作品来,和他被贬黄州的经历和心情是分不开的,他当然还是想回归仕途,但无奈之下,只能将情思寄托于这些作品之中,不过算起来,苏轼只在黄州待了五年,之后离开这里,就再也没回来了。

    五年艰苦的时光,也算是给苏轼的人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概是已经跌到了人生谷底,于是再来就是往上升了,毕竟苏轼是个大才,所以宋神宗还是觉得人才不能浪费,想要起用苏轼,而苏轼在去上任之前,先去见了王安石,这两人虽然政见上有些分歧,但私底下,两人关系其实很不错。

    毕竟都是才子,都是能人,必然是相互欣赏的。

    而这一次相见,两人也是相谈甚欢,所以在宋神宗去世之后,由高太后把持朝政,起用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哪怕苏轼从犯官升到三品大员的位置,在司马光废除新法的时候,苏轼还是站了出来。

    他坚定反对司马光这么做,认为好的政策不应该废除,甚至由此还和司马光产生了分歧和隔阂。

    苏轼的侍妾在一次与苏轼的问答中,就指着苏轼刚吃饱饭的肚子,说这是“一肚皮不合时宜”,的确是“不合时宜”,但也由此让我们见到了一个不趋炎附势的大文豪,一代文人,一个真正有自己思想的大臣,当如是。

    苏洵一直背着手听着,直到此时,才转过头看向自己的儿子,问道“若还遇到此事,我儿现在又当如何”

    这问的自然是苏轼,只见苏轼立即笑起来。

    “该如何,自当如何”

    他毫不迟疑,也没有半分犹豫。

    就是该如何,就当如何,无愧于心是也。

    “哈哈,好”

    苏洵也瞬间笑起来,随即重重拍了一下苏轼的肩膀。

    “尽管人生艰难,但也更当恪守己心才是。”

    “父亲教诲的是,儿子谨记。”

    苏轼与苏辙共同说道。

    这个时代在变好,而不管如何变,其心是总不会变的。

    苏轼的这种情况,和当时的李商隐陷入了一样的窘境,甚至可以说是更难的境况,而且他还陷入了党争之中,于是苏轼又萌生了退意,再次想要外调出去,于是他又来到了杭州。

    当时杭州淤泥堆积,苏轼为此招募人手和资金,在此筑起了一道堤坝,这就是西湖现在有名的“苏堤”,属于西湖十景之一,而除了苏堤之外,西湖的三潭印月也是苏轼安排人建造的,大家有机会都可以去看看哦。

    不过毕竟距离当时太过久远,所以我们现在的苏堤和三潭印月早被多次修补过,还是有些不同的地方的。

    但总体而言,苏轼这一次到杭州,也是做了不少实事,只是他在杭州的日子没过几年,宋哲宗亲政之后,又开始想要实施新政,而苏轼在宋哲宗眼里,是属于反对那一派的,于是在这一时期,苏轼便迎来了“三连贬”。

    而且一次比一次远,先是被贬到了英州,接着又被贬到了惠州,最后又被贬到了琼州,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海南岛。

    去海南的时候,这一年苏轼已经62岁,他的弟弟苏辙也一路同行,只不过一个去海南,一个去雷州,而这一分别,再见就不知是什么时候了,或许此生都无法再相见,而且在送别苏轼的前一晚,咳咳苏轼的痔疮复发

    悲惨加悲惨,他弟弟苏辙就给苏轼念了一首陶渊明的止酒,借此劝苏轼赶快戒酒。

    不过虽然分别中透着一点“无厘头”,但两人这一分别,确实是永别了。

    因为尽管苏轼在海南待了几年,宋哲宗去世,于是他申请去常州养老,可在北归途中就生了病,最终到常州后就也离开了人世,而苏辙为兄长作了墓志铭,随后逐渐淡出政坛,也隐居了起来。

    “哥哥”

    “弟弟”

    兄弟两个执手相看泪眼,又是不禁一阵唏嘘。

    苏轼没想到自己一生竟是这样的,竟然去过那么多的地方。

    而励精图治想要实施新政的两位皇帝哎,想到天幕曾经说过的历史,就不得不道一声可惜。

    不过他这仕途也是真的好跌宕起伏,叫苏轼心绪实在是有些难以平静。

    但好在有他的弟弟在,有此弟,此生无憾矣。

    又在一旁看着的苏洵“”

    算了,他也是实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纵观苏轼这一生,其实很多人提到苏轼,大概都会把他归类为“豪放派词人”这一流派,但其实苏轼的作词风格除了豪放之外,也还有婉约和旷达这两种,而且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又说了“东坡之旷在于神”。

    所以用旷达一词来形容苏轼总体的词作风格,其实是更合适的。

    而苏轼之于宋词发展的意义,就在于他不仅在风格上,在内容上也扩展了宋词的边界,使得宋词发展更多样起来。

    不过在苏轼之后,北宋的词作发展,也就告一段落了。

    那接下来的南宋词人,我们重点说两位流派代表人物,分别是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而这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可还是苏轼的徒孙,并且曾这样评价苏轼,说他的词是“不协音律,句读不葺之诗。”

    就是说苏轼的词根本不算词,其实就是句子长短不一的诗,并且以诗为词,没有音乐性,太拗口,唱不出来。

    “嗯”

    苏轼一听就眉梢跳了跳,他未来的徒孙

    倒真是会说,哈哈。

    这不由得让苏轼立即就起了兴趣,也不知这徒孙是哪位

    不过在说起这位词人之前,其实关于宋词的发展,还有一位词人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虽然听过他名字的人很少,但王国维又评价了,这位词人可是有着“词中老杜”之称,也就是和杜甫作比,是词的集大成者。

    而且这位词人的作品,在婉约派之中还长期被尊为“正宗”,除此之外,旧时词论也称他为“词家之冠”。

    对于南宋作词的风格技巧,这位词人可谓影响之大,所以在讲两位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前,也不得不提一下这位词人,对方也可以说是上承北宋,下接南宋的人物了,大家知道他是谁吗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网址,新网址  新电脑版网址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网址打开,老网址最近已经老打不开,以后老网址会打不开的,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