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3. 延伸 晋文公

作品:《诸朝都在直播间看我考编

    春秋时期。

    被天幕称为大冤种的介子推, 此时的心情是茫然且无措的。

    他跟随、护送公子重耳,是因为公子是个礼贤下士、德才兼备的人,这一路的逃亡中, 公子为人也确实如此。

    但这与天幕所说的后来之事, 并不冲突。

    因为介子推从未觉得保护公子是一件可以用来说的功劳, 乃是忠心之人自发而为的事情罢了。

    公子成为晋文公后论功行赏,也定然是知晓他不图这份名利, 是以才未曾嘉赏于他。

    至于最后会用放火烧山的方法来请他下山, 定然是公子被世人口口声声的“恩义”所裹挟, 这才迫不得已而为之。

    介子推是知道自己的, 既然已经选择隐居,定然是不愿再下山背上索取之名的,想必正是因为此, 他才会被烧死在山上。

    他唯一愧对的, 就是自己的母亲。

    没一会儿, 介子推就为以后会发生的一切, 找到了理由。

    公子重耳尤为激动, 起身向着介子推作揖感激“若他日,不与子推共心,上天视之”

    说到这,我觉得晋文公这个人蛮矛盾的。

    我认真看了一遍, 就觉得史记上写的那些东西, 根本就不像是同一个人能干出来的。

    与其说他的流亡之路, 倒不如换个角度,从他娶妻生子的视角来看。

    起先他流亡的时候,已经是40多岁的年纪了,这个时候肯定已经娶妻生子了吧但是我没看到过相关的记载, 也不知道他们最后咋的了。

    反正从重耳逃亡开始看,他一开始是逃到了他母亲的故国狄国,在那里娶妻生子了。

    几年后,他爹死了,国内发生了一系列事变后,大臣来找他继位,他说自己不配,让他们立别人。然后他弟继位了,他弟这个人吧,人品不太行,不仅言而无信,还杀了之前要迎重耳的大臣。

    搞的人心尽失之后,他弟就怕百姓都去依附重耳,所以就要去追杀重耳。

    晋国。

    晋献公死后,里克等人杀了奚齐和悼子,正准备使人迎回公子重耳。

    前去狄国的人选都已经定下了,就是公子重耳的舅舅狐毛,他还是一直跟随在公子身边的狐偃之兄。

    本以为这事情肯定稳妥万分,不想忽然听见天幕这样一说。

    他们的心,直接凉透了。

    可如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继续去迎公子重耳尚有一丝转圜的余地,但若是退而其次迎回公子夷吾,只怕是必死无疑。

    重耳一听这事,就准备跑路,这个时候他对妻子说了一句很茶的话。

    “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1

    你等我二十五年,要是我二十五年后还不回来,你就另嫁了吧。

    真的,就那个时候的平均年龄

    重耳你让人家等你二十五年你那时候是去逃命,不是去继位,你根本就不确定能够在二十五年内就把人接去享福,你说这话亏不亏心呐

    弹幕啊这,这很难评价

    弹幕主播你早说呀,那我就对他后面会做出放火烧山的事情,一点都不感到惊讶了。

    弹幕所以后来呢他当上晋文公之后,把妻子孩子接回去没

    接肯定是接回去了。别急,咱按顺序来看。

    重耳又开始逃亡,他逃到齐国之后,齐国的国君将一个宗女嫁给了他,又是一通恩恩爱爱。

    哦忘了说,前面重耳在狄国也是恩爱生活了十几年来着。

    重耳在齐国生活几年之后,齐国的国君死了,局势不妙起来,跟随重耳的狐偃等人就开始密谋要离开。

    不巧被齐国妻子的侍女听到了,就密告给了妻子,妻子是个远见卓识的女人啊,她不仅杀了侍女,还告诉重耳要志在四方。

    成语“志在四方”就是出自这个时候。

    但是这个时候,重耳却说“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於此,不能去。”2

    最后是妻子和狐偃等人用计,用酒把重耳灌醉后,带着他离开的。注意啊前方高能

    醒来后的重耳暴怒,说要杀了他们,还说要是事情不能成功,就吃了他们的肉。3

    秦朝。

    这已经不是嬴政第一次听到,有关于晋文公的故事。

    但却是第一次从这样的角度,听人以批判的口吻来说起。

    在天幕的口中,晋文公似乎没有一点可取之处这让嬴政觉得奇怪。

    西汉。

    刘彻一个人独坐着,此时他已经隐隐有点后悔独处的决定了,因为想说的话太多,却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

    “天幕是如何知道晋文公说过这些话的”

    “那朕朕同皇后她们说的话莫非也”

    “哎,这还是天幕第一次这般详细地说起一个人的生平来,虽然难堪,但是可见天幕是认真去了解过这个晋文公的。但天幕对朕就是一知半解的,之前的抽奖,也没有给朕”

    唐朝。

    “是史记”

    李隆基惊呼,他感觉有一股阴冷之感,如蛆附骨,一点点蔓延至全身。

    隋书由魏征所写。

    那后世所看的唐书、唐史呢是何人所写。

    李隆基顿时觉得,天幕口中有关于他的那些事情,他未必做了,说不定只是宋朝的人胡乱揣测,施加在他身上的。

    他瞬间门就什么都不担忧了,直接令人喊宋璟进来。

    他要同宋璟好好谈一谈,如何才能防止后世胡乱书写唐书,以至让天幕有了错误印象一事。

    略过一些不欢迎重耳的国家不谈。

    接着,重耳到了楚国。在这里他没娶妻,到是有了一个“退避舍”的成语,答应以后用退避舍来报答楚国的国君。

    但是结果大家都知道,哪里是什么退避舍,分明是诱敌深入,打败楚军。

    这事暂且不提,重耳总算是经由楚国到了秦国。

    于是第次娶妻来了

    秦国的国君直接嫁了五个宗室女给重耳,其中有两个还是重耳侄子的妻子。

    这里要说一下,是晋国太子在秦国为质,听说父亲病危之后就跑回去了,让秦国国君很生气,就想扶持重耳。

    在谋臣的劝说下,重耳统一了。之后就是侄子继位,重耳在秦军的护送下,回晋国夺位。

    楚国。

    原本听闻公子重耳即将来到楚国,正准备好好招待一番的楚成王不乐意了。

    此前,他曾在弹幕上看到过后世的“张仪”,用一张嘴将他的子孙唬的团团转的事情,他可不想自己单单一句“退避舍”,就同样因小失大。

    立即就有人劝楚成王“若不以礼相待,不如杀之,以绝后患。”

    其实介子推的个性,从接下来这里就能看出来。

    就在要踏上晋国土地前,介子推嘲讽狐偃无耻,说明明是上天想要公子重耳登上高位,可狐偃却在这里邀功。

    后来一干人等中就介子推没有得到赏赐,他的老母亲和身边人劝他去和晋文公讲讲的时候,他讲出了一个成语贪天之功。

    他认为重耳能上位是上天的意思,而非受封赐的群臣的功劳,这是贪天之功。

    可能我是现代人的脑子,理解不了古人的忠君爱国

    狄国。

    正聚在一道看天幕的狐偃、赵衰几人,此时都表情不畅起来。

    说他们是贪天之功

    先不说他们这一路以来,为了保护公子重耳躲避追杀,付出了多少,就说日后,天幕所说的那桩桩件件,都让狐偃几人感觉到了心凉。

    公子的那些表现,着实是不像有回到晋国之心。

    但比起这些未定的以后,眼下更紧要的,是即将要天翻地覆的局势。

    几人都已经感觉到了风雨欲来,重耳又岂会感觉不到,他既感怀于介子推的一片忠心,不愿寒了他们的心,但同时又怕将狐偃他们捧得太高。

    一时间门,该用何种态度来面对几人,让他有点难把握了起来。

    醒一醒啊介子推,要是没有你们这一群人护着重耳,为他筹谋,推着他一路走,他真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你们不会以为他有骈胁4,就真觉得是圣人之像,舍他其谁吧

    虽然曹国的国君当时也想偷看重耳的骈胁,但是骈胁真的只是一种生理畸形啊就和重瞳一样,是先天的粘连畸变,并非圣人的表现

    我发现古人真的很会给自己造势,什么生下来紫气萦绕,生产时雷电大作有蛟龙破窗而入,还有五色祥云,赤气冲天的

    全都假的不行。

    天幕下,有几人欲盖弥彰地摸了摸鼻子好你个天幕,说晋文公就说晋文公,扯他们作甚

    弹幕好家伙,晋文公这“逃亡之路”,可太精彩了

    弹幕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在巡娶呢

    弹幕楼上的笋不笋呐楚怀王表示不服好吧,主播既然讲了介子推和晋文公,怎么不来讲讲屈原和楚怀王呢

    屈原还需要我来讲

    我知道的可能还没有你们多,至于楚怀王,也只能说长点心吧,留下的都是些什么故事呀,连着被骗,一会儿合纵,一会儿连横,还割美人鼻子,最后客死他乡。

    连带着对屈原猜疑、疏远、贬职、流放

    最后在楚国被灭时,跳了汨罗江。

    哦对了宝子们,我是不是最后一个知道,雄黄酒有毒,不能多喝的也难怪传说里面会说,有人怕屈原的尸身被江中的鱼啃食,所以倒入了雄黄酒,最后有一条蛟龙被药倒浮了起来。

    楚怀王

    屈原“还是先问问天幕,臣为何会变成韩国人吧。”

    不废话了,最后一道常识的错题。

    以下成语中,嗯有位楚某人问,屈原为什么会变成韩国人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