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 40 章

作品:《庶子的糟心科举路

    “臣以为,首先就该彻底解决科举舞弊之事,除却糊名誊录之外,还可以让各地知县和同考官们跨县监考。”

    各地的知县也不是年年都换的,在一个地方当久了,自然就可能跟当地的世家有了牵扯,更不用提同考官们是当地选出来的学识高,威望足的人。

    但若是跨县监考,这就完全杜绝了考官们跟学子之间有勾结。

    “好主意。”皇帝当场就拍了一下桌子叫好,又温声对着叶居敬道,“好孩子,还有呢”

    皇帝是真没想到,这棘手的问题,眼前这个半大的小子,居然还真能提出些对策来。

    “还有一个法子,倒是可以杜绝日后再有学子认为不公平,只是若是考官判的有半点不妥,就容易引起争议来。”叶居敬犹豫了一下说道。

    “不妨事,你只管说来。”

    “在张榜的同时,将考中的那些人的卷子也张贴出来。”但凡要点脸的,若是自己真写得不如张贴出来的卷子,哪里好再闹说什么科举舞弊。这完全可以说是从根源上解决了刚刚叶居敬提出的那个问题。

    这考验的是考官们的能力,又不是皇帝的能力,当天子的还能共情臣下

    若是到时候再有考生认为有什么科举舞弊,首先要掂量掂量自己写的文章到底如何,其次真有什么舞弊的事情,那也是考官们的责任了。

    “只是这对判卷的要求就高了。”皇帝抚掌笑道,“你这主意一出,怕是所有的考官们都得出一身冷汗。”

    童生试如此,那后续的院试,乡试,甚至于会试都得如此了。所谓文无第一,这卷子自然是会有争议,考官们可不得出一身冷汗了吗

    “不过倒确实是个好主意,”至少这次生童们对童生试的不信任那是完全可以消除了。

    叶居敬这几个想法都不是什么难的,但偏偏倒是解决了皇帝的难题,皇帝本就心里已经觉得叶居敬仿佛是自己的小福星,如今更是如此觉得。

    叶居敬的想法虽然好,但到底对考官们都不怎么友好,皇帝也不欲现在就将叶居敬置于众矢之的,只吩咐太子道,“太子,你听到叶小三说的了吧,待会儿你去写个折子,递上来。”

    太子是国之储君,来做这件事正好合适。

    太子连忙垂手应下,又笑着调侃道,“那您这不是让儿子抢了小三儿的功劳吗”

    太子这话里的意思也有是在给叶居敬讨赏赐的意思在里头,看起来太子跟镇国公府确实十分亲近。

    “那我可不依啊,”叶奔也凑过来说道,“太子您今日要不给我们家小三儿赏个好东西,我可要带着我们家小三儿赖在宫里不走了。”

    “父皇您瞧瞧,他们可是父子联手了,您可得帮着我。”太子装出一副被欺负了的样子,拉着皇帝的衣角撒娇。

    说实话,一个人高马大的汉子撒娇,这画面实在也不怎么没好,但偏偏皇帝倒是吃这一套,“行行行,我这个当爹的能不帮着你吗,叶小

    三儿,你想要什么赏赐。”这后面那句话是对着叶居敬说的。

    臣不过是出了一个主意,并不敢要什么赏赐。”叶居敬惶恐道。

    开玩笑,皇帝问你要什么赏赐,难道你能大喇喇地说要什么什么,这不是居功自傲,找死么

    “你这孩子也忒见外了点。”皇帝笑道。

    “既是儿子抢了叶小三的功劳,不若让儿子替他讨一份赏赐吧。”太子却是笑着接过话题道,“听居义说,叶小三是他们家的异类,不喜欢习武,反倒是喜欢读书,父皇不是要在京城建一所学院供天下杰出才子读书么不如父皇给小三儿一个入学的名额”

    “这算得上什么赏赐,且不说这学院还没建呢,哪怕建起来了,朕瞧着叶小三自己就能考上。”叶小三这个年纪就能解决满朝文武不能解决的问题,再过个一两年难道还不能中个秀才

    皇帝这会儿已经觉得叶居敬是上天给自己的福星了,自然是相信叶居敬能考在年少高中。

    如今不过是建国初期,朝廷里的爵位就跟批发的一样,皇帝原本也是想着要给叶居敬一个爵位,无论是叶居敬这次的功劳,还是叶奔之前积攒下的战功,那给叶居敬一个轻车都尉的爵位都是够够的。

    但叶居敬到底是年幼,又在这个风口浪尖上,倒是不好突然给叶居敬封爵,倒是容易引起有心人注意。

    皇帝便说道,“你这功劳朕给你记着,如今就先给你个入学的名额当利息,等日后你入朝办差了,朕再赏你个好的。”

    “嘿嘿嘿,这入学的名额臣原本还想求皇上一个恩典呢。”叶奔憨笑了一声道。

    叶奔是从张先生那儿听说的此事,当时就惦记着给自家幺儿要个名额了,只是这学院都还没建成呢,叶奔也就没提起。

    “那是巧了。”皇帝笑着说道。

    过了几日,朝堂便出了政令。倒是没有同很多人猜想的那样,本次童生试的成绩并没有作废。但其实想想也是,若是真作废了,那岂不是但凡有生童没中,只要闹上一闹,就能重新考,那日后这童生试,甚至是整个科举,不就都成了笑话了

    只是令各州县将本次童生试中了的卷子都张贴在府衙之外,共生童们学习讨论,若是有觉得自己比人家写的好,大可以去学政那儿告状,但若是没告成功,那就是十年之内不许科考了,日后每年的科举取士都是如此。

    其实,在将那些幕后煽动策划之人抓了之后,那些生童们原就已经开始退缩了,如今朝廷又出了如此政策,自然是没人再闹了。

    毕竟没考中的心里也是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的,再看了张贴出来的那些卷子,不得不说,世家子们确实也是有些水平的。生童们自然是不敢再闹,若是真再闹下去,那就是日后自己都无法参加科考了。

    朝廷又给童生试,或是科举打了几个补丁,比如誊录糊名法,还另有日后考官由临县的知县和乡贤们担任之类。

    倒是让满天下的人,对开科取士的公平性都没了疑义。

    前朝可没这么公平的事,大家这可是赶上好时候了。

    叶居敬却是跟叶奔谈论起了皇帝说的那个书院入学名额的事。

    “你爹我知道的也不多,只是听你张伯伯说起,他让我留意着到时候给你求一份恩典来着。”叶奔一听书就能犯困的人,哪里知道那么多。

    还是后来邹氏回娘家的时候,问了邹中应,这才知道。

    原来皇帝也清楚,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战火,如今天下学风不盛,朝堂哪怕是决定开科取士,甚至定下了选官以科举为主的规矩,可如同刚刚结束的童生试展现的那样,天下平民读书的人实在是不多,文风也不盛。

    归根结底,这便是平民连个读书的渠道都没有。

    一是各类书原本就要价高昂非是普通人家能承受的,再加上许多古籍股本都收拢在世家手中,普通人拿钱都难以见到。

    这是皇帝早就已经开始谋划了的,比如让卢氏的叔父修的那个四经集注。

    另一个则是普通人没个求学的地方。

    如今天下虽也有学院,但多是世家的族学,等闲不会收外人。剩余那些,虽名义上不是世家族学,但入学的标准极高,非世家子弟不收。

    只余下一些民间的私塾,只能胡乱教着认识几个字,并读上一读四书五经也就差不多了。

    没有师者传道受业解惑,饶是能认识几个字,读过四书五经,也最多不过止步于秀才罢了。再往上,那就是又要天赋,又要有师父教了。

    皇帝急于收拢自己手里的权势,必得打压世家,抬举寒门,培养心腹。这心腹有比建一个书院,皇帝自己挂名做山长,书院出来的学子更心腹的吗

    只是既然是皇家书院,那自然也是有要求的,不可能一窝蜂地收人,而是要择天下英才以收之。

    据邹中应说,按照皇帝之前跟他们商量的意思是,只收十六岁以下的秀才和三十以下的举人。另外,皇帝也有意让皇子们这个书院读书。

    也就是说入学的学子,跟皇子们是同窗了,光是这一条就能叫天下学子趋之若鹜了,连带着世家子怕是都想进这个学院了。

    只是如今这书院还只是在谋划阶段呢,要真建起来,起码还得个一两年。

    但这对叶居敬来说却是刚刚好,他有着前世的记忆,除了要查漏补缺,替换掉两个世界不同的东西外,他完全是有到举人的知识储备的。

    但这些知识,叶居敬也没法给它找一个合理的来源,他总不能说自己就接触读书一年就有这水平了吧。幸亏的是,朱夫子的学问摆在那儿,叶居敬偶尔有出格的,他也只当叶居敬天赋好,并不深究,但若是碰上个学问好的,叶居敬一眼就能被看破了。

    但再一两年以后,再进学院,若是有什么出挑的地方,叶居敬也可以推到偶尔从书中看到,或是蒙学先生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