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为获知秘密而狂喜(上)

作品:《宋时明月

    第十三章 为获知秘密而狂喜上熬夜看书

    赵兴这套院落没按宋代的建筑风格建造,因为他不清楚宋代建筑是什么风格。 恶人修仙最新章节

    此外,宋代的房屋大多数属于木质结构,这让赵兴也无从参考。所以他随手一画,画出一个北京四合院结构当中是正堂,旁边是西厢,东侧月亮门通向后院那是用来堆柴火与谷物的。

    正堂两侧,分别是一大一小,左右对称两个房间。其中的大房间,现在被当作孩子们的教室,这样,孩子们根据年龄大小和学习进度,被分为两个班级。而两边两小房,一边是孩子做手工的工作室;另一边则是书房,堆着赵兴这两年收集的杂书。

    程阿珠入住的是西厢。西厢里早有一张大床,原本是留宿孩子的那些进山打猎的山民,常把孩子放在赵兴这里,这间屋子便成了那些孩子的窝。

    既然有床,安置起来就简单了。把孩子们的东西一划拉,程阿珠的东西摆进去,这座小院算是有了女主人。

    程夏收拾好,阿珠扭捏地继续在屋里找活干,擦桌抹窗地,似乎还不适应身份的变换,所以不知该如何面对。

    程夏领着同学站在那里半天,找不着话题,只好领同学去正堂,打算向老师道喜。

    厅堂内,赵兴沉着脸,似乎并无太大的喜悦,他低着头,手指在书的插图上不停比划,情绪似乎不高。程夏犹豫了一下,不敢过去招呼。   宋时明月13

    赵兴刚来时,由于不懂当地语言,他只得能少开口尽量少开口,非要开口,也要到在无人处,将要说的话模仿几遍,确信没啥口音差异,才用尽量简短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意思。长期下来,反而形成一种特有的“威严”。

    随着时间的推移,受过知识量爆炸时代来的赵兴展示出海量的阅历,在孩子们眼里,他是无所不知的化身,无论孩子们提出多么古怪的问题,他总能张口即答。时间长了,孩子们都有点敬畏,看到他在沉思,都不敢打搅。

    等了一会儿,耐不住性子的孩子们使劲推搡程夏,程夏壮起胆子,踮起脚尖,侧着身子,一步一停地走到赵兴身边,望着头也不抬的老师,张了几次嘴,却没勇气开口。耳中只听到老师在那里嘟囔“这儿该是进料口,这是冷凝管”

    程夏忘了自己的目的,好奇顺老师的手指看向那份图纸,看了一会,他发现老师全没看图纸边的图解说明,只用手指顺着画上流程依次推敲,他忍不住问“老师,这图旁注的字怎么念说的是什么”

    图旁注的字怎么念,赵兴也不知道,因为上面的字十分冷僻,现代社会已经不用这些字了。可这时代赵兴又找不见一本现代汉语字典,那些不会的字,他就是不会。所以,他只好含糊其辞。

    “知道汾酒吗这上面说的是汾酒的全套工艺流程什么,工艺、流程这两个词不懂,没关系,我以后慢慢解释简单地说,这是一套造酒技术,按图所说,就能造出最好的汾清酒。”

    听到是套造酒技术,程夏不再刨根问底。因为他知道,这样的方法一般都是家传秘籍,传子不传女的那种,所以不方便问。不过,他看赵兴压根不看图示说明,觉得很奇怪。

    偷偷看了看熬夜看书名是齐民要术。忍了很久,程夏终于确定他的猜测老师没看说明,只是顺着图示挨个在那里测算推算,这太神奇了。

    他终于忍不住问“老师,你真没看图边的标注,为啥不看呢”

    因为看不懂。

    那些字过于生僻,现代已经用其他字词代替了。

    可赵兴虽然不认识那些字,他却知道,在现代这些词应该是什么意义。因为他掌握一项古人所不懂的科学手段逻辑推理。

    “老师无须看说明,知道为什么因为老师掌握一种独特的学问智慧之学”,赵兴合起书本骄傲地说“什么是智学,看了事情开头,就知道结尾,这就是推理,推理就是智慧。三国时代,世人庸碌,不知道事情开了头会怎么发展,独诸葛武侯知道,所以他成了千古绝代的智人这就是逻辑推理的力量。”

    诸葛武侯,那就是诸葛亮嘛。三国演义在宋代已经有了雏形,应为宋朝廷推行正朔观念,所以刘备成为赞颂对象,并确定了三国演义的基本架构。乡间,诸葛亮的故事不算人尽皆知,但诸葛亮的智慧读书人都知道,连带他戴的帽子也被叫做“武侯冠”,成了数百年的流行时尚。

    此前,赵兴的师承渊源一直笼罩在神秘当中。因为宋代还没有那种“工厂流水线式”的学校教育,每个读书人都必须有个师承。赵兴的无所不知,让大家疑惑之中多有猜测,这次他偶然一句,让程夏觉得他知道了什么,他身体发抖,心里为获知秘密而狂喜,目光热切。   宋时明月13

    赵兴随手将书放在一边,看着激动地程夏,很平静地问“想学嘛想学,我就教你们万法之理好了,先回家去,明天我们去府城。”

    这一天,程家坳注定是不平静的,孩子们带回的消息让大人们激动地彻夜难眠。

    诸葛武侯啊,那是一位千古传颂的“聪明蛋”,还是位丞相,都封侯了若学得当年侯爷的一分本事,孩子们此生何忧

    清晨,家长们揉着通红的眼睛,相互悄悄碰了个头。这时,赵兴已带着孩子上了路,家长密议的结果是族长再次重申了封口令。当晚在场的几个孩子,事后也被叫去反复叮咛连独在西厢忙碌的程阿珠也不例外。

    宋代科举考试制度分为州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在赵兴这次考试前不久,宋仁宗根据范仲淹、宋祁等人的建议,令各州县设立学校,并规定在校学习满三百天的人,才能参加取解试。后来这种制度遭到反对,仁宗只好下诏废除,恢复了旧有的考试制度。

    每三年一次朝廷在各州举行“取解式”,考中者称为“贡士”因为唐代类似考试称为“拔举”,所以民间也称其为“举人”,考不中的读书人则称为秀才。到了明清,科举增加了秀才试,举人、秀才才成为官方名称。

    “取解式”考试在秋天举行,所以称为“秋闱”,考中者第二年春天参加在礼部举行的省试这就称为“春闱”,省试通过可参加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

    赵兴安排的行程是乘江舟顺流而下,在黄州换过中型江船前往江州九江,而后换上大型货船穿越彭蠡湖鄱阳湖。

    这时代,中国南方开发并不完善,黄州是贬官的去处,江州也是。船经过黄州时,江面上的官吏并不太尽职这是可以想象的,因为贬官的升迁与政绩并无关系,只与政治有关,所以贬官的精力并不在政绩上,而在于钻营。

    船在进入黄州前就遭遇了胥吏盘查,这种歧视性盘查令从没经历过胥吏盘剥的程家坳山民愤怒欲狂比如船上没有货物也让纳税,谓之“虚喝”。

    此外,船上运送些小商品,河道上的胥吏夸大数额,要求按虚额纳税,谓之“花数”;即使空船也要纳税,谓之“力胜钱”;所收商税,专责现钱,原值十文,只折作两三文,谓之“折纳”。

    程家坳的山民从未受过胥吏欺压,他们觉得自己仅是个过路人,竟要为自己的“走过路过”付费,天下哪有这个道理。

    学生中数程老二的儿子程浊脾气躁,他大吼一声“干隔涝汉子宋语,指不务正业的人,爷的钱”

    熬夜看书 安卓客户端上线 下载地址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