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81.081(二更)

作品:《[大唐]穿成武则天的长女

    在那出献俘大会结束后的第二日, 李清月就开始提笔写信。

    头一件事,就是去信给唐璿。

    先前她要忙着往长安跑一趟,顾不上那头, 加上前后脚送信梁州, 多少显得她居心不良, 如今她手头还有另外一批人手可用,就可以去联系他了。

    显庆三年入蜀中之时, 她便遗憾于偌大一片汉中宝地, 昔年能作为汉室发家之地,如今却被梁王李忠在任上荒废。

    以至于地广人稀,百姓不以耕作为生。

    现如今唐璿为梁州刺史,刺史又有掌兵之权, 对于地方豪强的威慑力比之前大得多, 也就意味着

    他有不少事情能开始做了。

    恰好眼下还是冬日, 诸多筹备事项正好是展开的时候。

    之前唐璿调任梁州户曹的时候, 是显庆三年的九月。

    在此地的两年多时间里, 他并没有只是在当个寻常的户曹,加上收集梁王李忠行巫蛊之事的罪证。

    他一面如李清月所说, 提早一步借助户曹的职务熟悉梁州人口和事务, 另一面则自己弄了块地, 帮李清月测试一下在此地妥善发展种植的可行性。

    “他还真如你所说, 认真耕作了两年”武媚娘斜靠在一旁的榻上,开口发问。

    献俘大会的顺利举办, 让她成功度过了协助执政的第一步。

    此前紧绷的心神终于能在此时舒缓几分, 听女儿一副小大人的样子要来指点江山了,她干脆在旁看看,也觉怪有趣的。

    李清月掰着手指算道“差不多能算两年。近年来不是因为关中人口压力大, 冬小麦日益盛行了吗我就让他试试,在梁州那个气候更和暖的地方,能不能轮作出两年三熟来。”1

    她有点遗憾地说道“只是他去梁州的时间不太巧,是阿娘生了旭轮之后,阿耶才把他那一批官员才被派出去的。九月底出去,到任都十月了。”

    “您是知道的嘛,宿麦种植的最佳时间还是八月。这一轮是种不得了。”

    所以唐璿是从显庆四年的春季开始播种,赶在秋收尽快收获。

    然后在八月播下了冬小麦,到了显庆五年的五月收获后,改种豆类轮作,到了十月里将其收获。

    这样一来,明年春季就又能种春小麦了。

    恰好完成了一个周期的耕作。

    三轮收成

    李清月兴致勃勃地解释道“阿娘您知道吗,在梁州那个地方,水网纵横,土地条件不差,尤其是气候条件远比关中要好,稍一折腾就能卓有成效。”

    武媚娘点了点头。

    她幼年时候先后去过利州和荆州,这两处的条件都比梁州差一点,可以推断出梁州的情况。

    “你继续说。”

    李清月道“我专门从洛阳这边请了个老农去梁州教导唐休璟种地,教他如何选种,犁地,起垄,锄地,施肥。”

    “唐休璟加上那老农,再加上随从两人,虽然还有其余公务要忙,但因为有牛拉犁,合计种了一百亩地,两年下来一共收获了小麦五百一十石和豆一百五十石。”2

    “去掉需要缴纳租庸调、地税、户税,再去掉四个人的吃饭开销后,还剩余小麦一百石和豆一百石。”

    这还是完全没有经历过改良肥料,只用相对优良一些的法子种植的结果。

    当然,农具农肥还有种子的消耗还得扣一扣。

    按照李清月给唐璿制定的计划,他在今年冬日还该当开始养猪,将这些豆类陆续混进猪饲料中,而后将猪粪发酵,用于田中的肥料。

    若是这样的话,明年的亩产说不定还能往上抬一抬。

    “一百石的小麦,折算做钱,约莫每人一年结余七百多钱,还得用这笔钱购置衣物床褥以及其余杂项。这么看的话,虽说能节余下来的钱财有限,但在寻常百姓之中已算不少了。”武媚娘听着李清月说完了那养猪计划后,下意识地出口算道。

    “不过,一来你说的养猪进项那是另外的事情。一来也还需考虑到,并非年年收成都能如你所料的稳固,尤其是遇上天灾之年,种地的收成或许折半还不止。”

    “相比之下,对大多数人来说,尤其是对已经形成了习惯的梁州百姓来说,往外州务工确实要更赚钱一些。你的优势并不明显。”

    “阿娘你这个算法不对。”李清月摇了摇头。

    “怎么不对了”武媚娘问。

    李清月将纸举到了武媚娘的面前“第一,梁州的土地远比按人口授予分出的要多,若是价格合适,官府还能雇佣人种地,所以不能按照均田制的每丁百亩来算。”

    梁州妙就妙在一个地广人稀,只要有人肯种地,身为梁州刺史的唐璿绝对能给人划分出地来。

    这可是一千多亩地上平均只有两个人的梁州只要上交给朝廷义仓的粮食足够,这个官田的面积还能商榷。

    “这样一来,一户一年能结余下来的粮食还要更多一点。”

    起码比唐休璟他们这出以四个人模拟一户的情况还要稍高一些。

    “第一,阿娘为何要用麦子的价格来权衡最终的余钱”

    武媚娘疑惑,“那你要用什么来算”

    李清月语气笃定地答道“用酒。”3

    她去了解过法令的,在如今这个大唐初年,是没有禁止民间酿酒一说的。

    归根到底还是关中的人口爆炸,田地不够,百姓地里的粮食生产出来都不够自己吃的,更不必谈节余一说。

    哪怕酿酒后粮食的身价抬高,对于险些要出关中逐食的百姓来说,也没这个资格去做这件事。

    又或者,他们根本接触不到好酒曲,酿不出好酒,甚至是完全没有朝着这个方向去想。

    所以根本不必有这样的一条法令去限制。

    可倘若梁州能有节余的粮食,是不是能酿酒呢

    “阿娘,我想过了,当地人口极少,自产自销其实是卖不上价的,但若是送到洛阳或者荆襄一带来卖,那就说不定了。”

    “而且,倘若能将诸如五百户中的余粮酿造成酒,成批往外兜售,在沿路的运送消耗上也能均摊得少一些。”

    不错,酿酒一事稍显奢侈,对于粮食出产不丰的年代来说,还要行禁酒令。

    可倘若梁州能通过此道让百姓拿到钱,收拢回返的人口,开垦出更多的田地,让上缴税赋的粮食数目更多,用于周转接济其余各州,根本不会有人能对其置喙。

    而最要紧的就是这个开头了。

    没有利益足够的支柱产业,如何能让人不再冒着危险去挖矿呢

    至于随后,以豆固肥,豆来养猪,养出的猪肉同样会是此地的产业之一。

    到了百姓手中能有余钱的时候,这个地广人稀之地也就被盘活了,再来慢慢调整经济产业的结构也不迟。

    总之,先得尽力去扭转此地的风向,打开局面

    “要是按你这么说的话”

    武媚娘沉思了一番李清月话中的意思,发觉这一条路子,放在其他地方可能不行,放在梁州这种人口不多但相对集中的地方,却颇为可行。

    那么从她的角度来说,也只剩一个问题了,“你要让谁来运送这个酒”

    益州的药材送来洛阳还有说法,那毕竟是为了东都尚药局服务。

    李治如今也需要医官群策群力,想办法解决他的病痛,更会对医疗事业多加扶持。

    梁州的酒,却绝不能走这个“上贡”的路子。

    否则,扳倒梁王李忠之中的私心意味,就太过浓厚了。

    “我还真有一个人选,”李清月对了对手指,“就是需要阿娘帮个忙。”

    这也赶巧就是她要做的第一件事了。

    武媚娘眸光一转,想想阿菟近来接触过的人,顿时在心中有了个答案,“你是说那个回纥商人。”

    “就是他”李清月卖力点头。

    武媚娘怎么看都觉得,阿菟此刻脸上的希冀之色就差没写个清楚,顿时噗嗤一笑“怎么,你是希望我能在洛阳城中再多给他点优待,让他分出一批人手来帮你专门运送酒水”

    “你要知道,商人重利,若是给出的好处不够的话,他可未必想要惹出这样的麻烦,恐怕得从你那酒水利润里抽取出一部分来。”

    “我想过这一点的。”李清月认真答道,“葛萨这个家伙如今是对我有些敬畏,但光用权力镇压,绝不是长久发展之道,所以还得给够利息,这个酒的利润我是肯定要分给他的。但是不是阿娘以为的分法。”

    她凑到武媚娘的身边,嘀嘀咕咕地说道,她打算玩点不正经的商业手段。

    武媚娘眉头一挑,“什么是不正经”

    阿菟平日里就够奇思妙想的了,看看那修天津桥和邀请孙思邈,到底哪一件是用的正经手段。

    现在还专门说个不正经出来,真是让人觉得有种不妙的预感。

    “就是,找个特殊一点的酿酒配方,让葛萨在将酒从梁州送往洛阳或者长安兜售的时候说,这是西域美酒,那个价格”

    就还能再高一点。

    李清月话说到这里,无辜地对着母亲眨了眨眼睛。

    这种事情,以葛萨这种能在长安城里哄抬马匹价格和放贷的人做起来,绝对毫无心理压力。

    他连脸都不会红的。

    至于这种小伎俩会不会被人拆穿

    开什么玩笑

    梁州的百姓最多就会知道,他们的酒水被商人以高价收走,不必让他们四处奔走,就能拿到钱款,他们高兴还来不及呢。

    就算一石酒水的利益只分给他们五百钱,比起原本的售卖小麦,也是十倍的利益。

    此外,以方今这个交通往来不便的环境,他们也不会随便跑到长安洛阳来,看到他们酿造出的酒被重新包装兜售。

    至于另一面,这其中的差价,应该也足够让葛萨为她所驱策了。

    李清月又补充了一句“您想想,到时候还能顺便让葛萨帮忙,将蜀中的一部分特产也运送到洛阳,或者是干脆兜售到域外,这都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武媚娘哑然。

    这孩子的脑子是怎么长的

    为什么连这种算盘都能打得出来

    可仔细想想,这举动等同于是将益州的段宝元、梁州的唐璿、回纥商人葛萨还有她们如今正在经营之中的洛阳,全部都给贯通了起来,谁能说这不是一个好主意

    到时候,蜀中与汉中作为她的后备力量,回纥商人作为一路特殊的眼线,带来的回馈势必能随着时间推移而累积。

    而她目前所需要做的,也仅仅是寻找一个特别一些的酒方,还有,给行将在洛阳买下一处商铺的葛萨以更多的优待。

    后者,对如今的她来说只需要一句话而已。

    她思量了一阵,最终还是给出了个肯定的答复“就按你说的办吧。”

    连让唐璿种地两年这种事情都做出来了,可见阿菟是真想做好这件事,而非异想天开的。

    李清月欢呼一声,“多谢阿娘。”

    下一刻她就拎着那几张纸奔回到了桌前,准备继续写完这封给唐璿的信。

    至于要如何处理跟当地豪强之间的关系,李清月就先不操心了。

    唐璿这个人表面上敦厚,实则权力欲和谋划一点不缺,他心里有数的。

    就算真遇到了问题,还能给她当新的实践内容呢。

    武媚娘看着她这个奋笔疾书的样子,又忽然觉得,阿菟这个逮着机会便尽快下手的样子其实也跟她很像,以至于那原本还有几分无奈的神情,都已变成了柔和下来的笑意。

    她便又信口问道“方才我来的时候,你说你有三件事要做,告知唐璿计划和给那西域胡商再找点事情做各算一件,最后一件是什么”

    “哎呀,您要是不说我险些给忘了。”李清月拍了拍脑袋,连忙将手中的笔给放了下来,又三步并作两步地蹿到了武媚娘的面前。

    “阿娘,您觉得我老师的位置,是不是可以再动动了”

    转眼之间,刘仁轨都做了她四年半的老师了。

    可唐璿都跑去当一州长官了,刘仁轨硬是凭着他的耿直脾气,继续混在那个谏议大夫的位置上,怎么想都挺屈才的。

    他有多少学问本事,李清月师从于他,难道会不知道吗

    更何况,翻过年去,刘仁轨就有六十周岁整了。

    纵然李清月知道,刘仁轨的事业便是从这个六十岁开始起步的,但没有了李义府,也就没有了刘仁轨被迫远赴边地的经历,那他得从何处开始发挥呢

    她可不希望,是因为她这个徒弟的问题,竟将老师未来的前途都给蝴蝶掉了。

    所以,无论是出于她想要参与到剿灭高丽之战中的想法,还是不能让老师屈才的愿景,刘仁轨都该在职位上有所变动了。

    这就是她想做的第三件事

    “阿娘,这事应该不难办吧。”

    不难。

    武媚娘可以直接给出这个答案。

    她一点也不觉得阿菟的这个建议有问题。

    阿菟此前能干脆利落地扳倒她的异母兄长,让李忠落个被流放的结局,足以证明她在政事上的眼光,和维护她们母女利益的立场。

    那么让刘仁轨升官,大约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是私心作祟。

    何况,武媚娘本就觉得,自己若要借着这出理政拉拢到更多的助手,原本就是该当对外放出一个信号的。

    那便是她这个皇后并不只会打压外戚以讨好陛下,已能将影响力施加到官员升迁之上。

    刘仁轨或许不是个会因为恩惠而站队的人,却无疑是个可作为过渡信号的人选。

    她竟然不知道是不是该当说,多亏当年将他选作阿菟的老师了。

    武媚娘问道“你想将他放到什么位置上。”

    李清月答道“单独为其加官,不说老师是否愿意接受,对阿娘来说也影响声望,难免有安插亲信的名头,倒不如就在剿灭高丽的战事中为他放个合适的位置吧,万一这仗打赢了,也更有升迁的理由。”

    武媚娘闻言一笑,摆了摆手“阿菟啊,你思虑周到是好事,但过于谨小慎微又未必是了。”

    在那场献俘大会上,武媚娘已看得清清楚楚了。

    现如今的情况下,陛下对她的依赖,其实远胜过她对陛下的需求。

    所以她完全可以试探性地多走一步,并没有什么不能“加官过重的说法”。

    至多就是要顾念一下女儿和对方的师徒关系罢了。

    “合适的位置”她垂眸沉思了片刻,说道“我可能还真有一个颇为合适、但又稍显大胆的位置可以给他。”

    李清月好奇,“阿娘就别卖关子啦。”

    武媚娘答道“你只听闻了苏定方苏将军的战绩,加之边地遥远传讯不便,但你大概不知道,在他上呈天子的奏报之中还说过一件事。”

    有些话,也不适合在大唐需要一件喜讯的时候说出来。

    李清月越发茫然了。

    这倒也不能怪她,她虽然知道未来,但比起边地战事的进程,她相对了解的还是结果。那些未来的武周一朝官员,她也只是大略了解生平,再便是一些大事件了。

    如今她被教会着眼于当下后,更是少有再去刻意翻找记忆中的情况。

    要说苏定方在百济战事中的波折,她还真是想不太起来了。

    武媚娘沉声解释道“这事吧,大多将领也都做过,陛下觉得在苏将军的战绩面前,就不必刻意多说了”

    “苏将军在斩获百济一百余县后,因士卒远途征战怨言极重,便放任众人四处劫掠。”

    李清月愕然“那不就是和此前程知节将军的行为相似”

    武媚娘颔首“不错,但苏将军成功将百济王族与贵族尽数带回,相比之下,陛下还是觉得功大于过。只是他这一出劫掠,终究还是带来了个恶果。”

    话说到这里的时候,李清月忽然觉得,自己的脑中有几分印象了。

    果然下一刻就听武媚娘说道“原本已投降于大唐的百济将领黑齿常之,一怒之下再度反叛,在任存山结营而守,苏将军将其小栅给攻破,却没能击破其大寨。数月之间,百济国内响应此人抵抗的还有一十多座城池,所幸有新罗兵马加入其中,这才将其镇压了下去。但”

    “黑齿常之不知所踪,与百济反叛军藏匿山林,百济民众仍有惶恐之态,急需招抚。”

    百济的反应真是一点也不奇怪。

    面对唐军的劫掠抢杀,他们的反叛只是想要活命而已。

    李清月恍然意识到,在苏将军昨日献俘的荣耀背后,终究还是一片血色掠夺史。

    “阿菟。”

    “啊。”李清月连忙回过神来,看回到眼前。

    就听武媚娘问道“以你看来,你老师胆魄惊人,又有治理地方的经验,他敢不敢去做那个熊津都督府的长史”

    百济境内的划分出的那个熊津都督府

    熊津都督府的长官即将由百济国主的儿子担任,大唐必定要派遣一位足够硬气的长史从旁督辖,以防此人和百济反叛军相互联络。

    但这位长史又不能光会告状不通治理,毕竟,苏定方留下来的这一出烂摊子还是要收拾的。

    此外,唐军行将进攻高丽,为免再一次出现不能一举将其歼灭的情况,在昨日的君臣相见中,苏定方就向李治建议,直接如同西突厥之战一般,以两路兵马齐头并进的方式进军,同时由新罗和百济一部分军粮,以防唐军物资不足。

    这位坐镇熊津都督府的长史,还要担负起何种职责,已不言而喻了。

    刘仁轨,他能行吗

    武媚娘并不难从他对阿菟的种种教导之中看出,刘仁轨的眼界和本事都已远远超过了他目前这个职位的水准,一旦给他一个合适的平台,必定能够一飞冲天。

    现如今恰好有这样一个机会,她又能够协助给出,何乐而不为呢

    结果她在这里评估得认真,往面前一看,女儿的反应激动得完全超出了她的预料。

    李清月连声应道“行,怎么不行”

    她觉得老师简直不要太适合这个位置

    若说慧眼识人,将其放在合适的职务上,果然还是要看阿娘的。

    “”眼见她是这个反应,武媚娘都不由卡壳了一下,“你这么激动干嘛又不是让你去百济旧土。”

    李清月赶紧乖乖站好,将手背在了身后,收起了那个有点放飞过头的表情,“我只是觉得,阿娘这是在致力于人尽其才,所以高兴得有点忘形了。”

    武媚娘眯着眼睛打量了她一会儿,问出了个关键的问题。“可刘仁轨一走,你之后的课业怎么办”

    她是不可能允许女儿跟着去百济上课的。

    李清月倒是答复得很果断“这个无妨呀,需要老师单独讲授的书都已差不多看完了,若我有什么问题想问,到时候写信去问好了。虽说路途遥远了些,送信不便,但我要是真有什么十万火急的问题,何必非要求教于老师,直接问阿娘就行了。”

    武媚娘“”

    就她嘴甜。

    她想了想,最终还是不打算变更自己的想法,“行吧,那么此事就这样敲定了,明日我就向陛下推荐你老师。”

    只希望刘仁轨,能在这个职位上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了,也莫要辜负她和阿菟的期望。

    “你先接着忙你的吧,我回去歇着了。”

    但武媚娘拂袖起身,刚走出两步,又不免狐疑地回头,朝着已转回去继续奋笔疾书的女儿看去,在眼中闪过了一缕沉思。

    阿菟帮刘仁轨答应得这么痛快,其中真没什么不对劲

    但这疑虑也不过一闪而过。

    她揉了揉额角,觉得大约是她最近忙碌太多,才不免想多了。

    毕竟,那确实是一个最适合刘仁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