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四十六章 格调不高

作品:《过气明星的反击从上离婚综艺开始

    630shu ,

    “我多想看到你,

    那依旧灿烂的笑容,

    再一次释放自己,

    胸中那灿烂的情感。

    我多想告诉你,

    呜”

    李澈的演唱已经结束,直播间里,已经开始循环播放最开始的画面。

    有些观众离去,但还有很多人留在直播间。

    弹幕上的发言几乎都在聊李澈的专辑,演唱的两首歌曲,其他歌手的歌也有人谈论,虽然少了点儿。

    整场直播,同时在线人数的巅峰出现在七里香刚唱完,李澈谈话介绍寻音计划,并引出其他歌手的时侯,在线人数达到了520万

    即使李澈不再演唱,其他歌手开始唱歌,中间在人数最少的时候,也保持在300万以上。

    这意味着至少有300万人都听了寻音计划中的专辑。

    这种曝光率远比不上一档音乐综艺,但是却简单高效。整个计划是为了向歌迷推荐这一批用心做音乐的音乐人。

    以直播宣告开始后,接下来阅音会在各场合渠道再推广他们的歌曲。

    对于李澈来说,这是他与阅音的合作,而对于那些歌手,他们与阅音签的就是卖身契了。

    下了直播,李澈和其他几位歌手一起吃了饭,阅音组织的饭局。

    对于李澈这样一个主业演员,半路跑来做歌手的明星,全场咖位自然是一骑绝尘。

    这种在一个场合成为全场焦点,并被所有人吹捧的感觉,李澈并不是很喜欢。

    不过现在他已经习惯了这种场合。

    即便有些人的吹捧言不由心。

    如果有可能,李澈很愿意去改变歌坛的现状,把国内的音乐市场扶上正轨。

    可惜道路长且阻。

    眼下的华语乐坛不是出现一个不世出的天才,就能带领整个产业发展繁荣的。

    乐坛需要的是自上而下的变革。

    卫楚看不上国内影视行业的“大佬们”故步自封,可比起音乐行业,影视业的大佬们已经做的相当不错了,至少行业的基本秩序还是搭建了起来的。

    音乐行业么

    国内甚至没有一个有公信力的榜单,乐评全都是恰烂钱的营销号,裙带关系让稍微有点分量的金曲奖也日渐成为笑话。

    顶层的大佬们从来就没有想过去做起来一个健康的音乐市场,人均喜欢搂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世纪之初,他们把行业的混乱归于盗版的泛滥,国家对于版权不重视。

    可版权时代来了之后呢

    他们就彻底躺平了,或者直接去抱资本的大腿。

    如果是在互联网资本入场之前,李澈还有可能持续刷起来声望,然后去改变一些事情。

    但是现在

    在互联网资本入场后,各家音乐软件版权大战玩的开心,但做的也就停留在买版权办会员阶段。

    各平台已经跑马圈地完毕,单纯只考内容,想与资本抗衡无异于痴人说梦。

    办几档音综,给自家小鲜肉刷刷榜单,粉丝的韭菜直接就能割,只靠“神曲”、“音乐裁缝”、“汉化家”就能维持热度,他们更没有兴趣去培育什么音乐市场。

    要想做起来太难了,而且几家资本博弈,谁去听谁的

    还不如就放任不管,让音乐市场自己野蛮生长。

    至于阅音。

    阅音是一个搅局者,以它背后的资本声势,依旧只能试探性的去找寻自己在音乐市场的定位。

    对比起来,现在可以称得上是一无所有的李澈

    李澈所拥有的金手指再大,但也只是给他了内容,从内容到资本的飞升,李澈必须稳步前进,不能急躁,想办法去找到自己落脚的基本盘。

    然后才能去做些什么。

    在此之前,就像当时对顾云清所说,在影视行业,他暂时只想给观众多一个选择。

    在音乐行业,李澈眼下能做的只是尽量为好的音乐人做些事,正如在歌手上他让机会给杨丽茹,在微博上工作室保持着推荐优秀小众歌曲的习惯,在发专辑时同意和阅音的寻音计划绑定。

    先把这些因种下,也许将来就能一起去做到一些果。

    阅音这个“声势浩大”的寻音计划,在李澈加入后,引起的冲击相当大

    在音乐圈内。

    对于普通歌迷,这也就是一次集体发歌,是乐坛更糊的标志。

    寻音计划虽然混入了些阅音想推的网红,但不少音乐人都是相当有实力的。

    李澈没有加入前,他们会扑的水波不兴,就是天天去各音乐软件榜单上的歌迷可能都不会关注有这么一批人发专辑了。

    但李澈的热度太高了。

    他是一路破尽记录的“剧本制造机”,他是东山再起的“电视剧制霸者”,他是半路出家的“歌坛救世主”

    他能带来什么改变吗

    这一批音乐人能从短暂的注视中成长起来吗

    「李澈的新专辑还不错,可惜格调不高。」

    「商亚晖已老,李澈也挽救不了他的江郎才尽。」

    「听完后,我甚至没兴趣去写乐评,我只想问李澈和祁祈什么时候结婚」

    「情情爱爱从来诞生不了伟大的专辑,李澈他甚至没有表达自己的痛苦。」

    「迎合主流的肤浅喜好,作品深度只停留在表面,一张商业又套路的专辑」

    「我们为什么会指望写“偶像剧”的人能做出伟大的专辑」

    「我反思了自己的问题,是我对李澈的期望太高了。」

    「让我们高呼“乐坛救世主”,在集合起来做课间操的时候」

    「李澈感动于自己的浪漫,我却只觉得恶心」

    大概,这一批上网的网友们,从来没有见过一张专辑能诞生如此多花样百出的乐评。

    在此之前,他们很多人甚至没有乐评的概念,只知道自己关注的博主发了段文字推荐了一首歌。

    从旋律、歌词到编曲制作,从歌曲风格到情感表达,从配乐选择到合成器的音色

    在最后cut出一两首勉强能听的歌曲。

    在八卦论坛,一个帖子持续更新了对李澈第一张专辑七里香的乐评分数,三天内近40篇乐评的平均打分只有两星半,刚过50。

    不少人都在关注,东山再起以来开挂一样离谱的李澈,第一个滑铁卢要来了吗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