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4、臣教不了他啊

作品:《大汉:从封狼居胥到千古一帝

    入夜,农村的天更冷,小雪扑簌簌的落在衣衫上。

    昏暗的乡道前方,大批禁军提着灯笼给汉武帝照着前方的道路。

    汉武帝坐在马匹上,目光深沉的看着董仲舒,问道“你观此子如何”

    董仲舒稍稍思忖,便开口道“回陛下,卫大庶长见识卓越,才学横溢,允文允武,日后定为国之栋梁也。”

    汉武帝哦了一声,反问道“如果让其治国,未来大汉会强盛吗”

    嘶

    董仲舒下意识的倒吸凉气,微弱的灯光下,他侧目看到汉武帝那深沉的脸色,他摸不清汉武帝问的这话,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让其治国

    要么就是陛下打算提拔其为文臣,最终走向丞相这条路。

    但这不合逻辑。

    太遥远了,最起码按照卫宁现在的年纪,绝对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走到这一步,即便天子在深谋远虑,也没必要去谋划数十年后的事。

    那还有另外一个解释,将国家交给他,他就可以治国了

    但这

    想到这里,董仲舒不寒而栗、脊背生寒。

    他没回答汉武帝这问话,实在不敢,只能以沉默回应。

    索性汉武帝没有追问他。

    又沉默片刻,汉武帝才开口道“他说的不错,要改制了。”

    “尊赤吧,高祖皇帝心思赤诚,日后大汉以赤为尊,摒弃玄黑,改衣、旗等皇室、军队颜色。”

    董仲舒抱拳“喏。”

    汉武帝继续开口“察举制要规范,举荐上来的人才要进过层层筛选,你通知丞相着手建设学校,赐名太学。”

    董仲舒再次抱拳“喏”

    说话间,两人已经抵达长安未央宫门前。

    汉武帝问董仲舒“卫大庶长的其余两条最为重要的建议,你当如何”

    董仲舒沉思片刻,开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臣会传播君权神授之思想,商定方针,推广布闻之于四海。”

    汉武帝很满意,这些事卫宁虽然提出来了,但需要具体去执行。

    不然思想提出来的再高谈阔论,没有实践,一切就是空中楼阁。

    汉武帝将这些任务全部交给董仲舒,在由于董仲舒吩咐下去,让下面的人具体执行。

    他累了,挥手让董仲舒离去。

    董仲舒刚走,似乎想起什么,抱拳对汉武帝道“陛下臣还有一请求,请陛下恩准。”

    汉武帝狐疑的看着他,道“说。”

    董仲舒尴尬的道“臣实在无能力执教卫大庶长,还请陛下三思啊”

    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压力,感受到他的学问不能去教一人的尴尬境地。

    汉武帝嗯了一声,道“知道了。”

    他也没打算让董仲舒再去教卫宁什么了,如果只是单纯的知识学问,董仲舒可以去传授。

    但现在卫宁显然不需要这些了。

    那就朕亲自去传授他治国的王道吧

    汉武帝背着手去了麒麟殿,叫来内宦苏文,问道“卫大庶长在长安的府邸建设好了吗”

    苏文忙道“回陛下,还没。”

    汉武帝点点头,然后朝后宫走去。

    椒房殿。

    卫子夫见汉武帝神色疲惫满腹心思,便贴心的给他打了一桶热水,伺候他泡脚。

    她主动来到汉武帝身后,给他捏着额头,舒展疲惫。

    “陛下可是治国太劳累”卫子夫轻声询问。

    汉武帝摇头“方才去了一趟蓝田,才回来。”

    卫子夫有些诧异。

    这么晚了,陛下又去蓝田了,那边值得天子过去的人,只有卫宁一人。

    卫子夫能明显感觉到汉武帝对卫宁的喜爱越来越深厚。

    或许是因为卫宁救了他吧,卫子夫也没有深想。

    翌日一早。

    蓝田还在落着小雪,今年的天气格外冷,郊外白茫茫一片,家家户户都躲在屋内取暖,道路上很少见着行人。

    浅水村的酒水作坊已经搭建好,虽然这场雪灾对浅水村的百姓也有冲击,但他们是幸运的。

    浅水村的村民们现在全部被雇佣在作坊内酿酒,卫宁会付给他们劳作钱财。

    烈酒在蓝田销量极好,长安那边的铺子也已经开辟出来,烧刀子在长安也已经打出市场,每日入账都不少。

    卫宁今日早起,问赵策的收入情况,这一两个月时间内,纯利润已经达到了一万金,这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但要说顶尖权贵去比,这点钱不算什么。

    卫宁此前从卫青那借了五千金,今日一早打算带赵策去一趟长安,将钱给卫青还了,随便看一看长安的酒水铺子如何。

    他刚准备带着赵策出门,就见一名汉子冒着风雪走来,沟壑的脸上布满了愁容。

    “李叔”

    数日不见,李叔显得更加沧桑,头发也白了许多。

    “您这是”

    卫宁看着老李,急忙开口询问。

    老李作势要给卫宁跪下,被赵策眼疾手快拉住。

    当年的战场坚韧不拔的老兵,若非遇到什么天大的事,何至于此

    都是军人,赵策惺惺相惜。

    老李包含热泪,屈辱的将自己经历的事一五一十告知卫宁。

    那日从卫宁这借了一石粮回去,本以为可以度过这个冬天,但天灾不可怕,人祸才是最可怕的。

    蓝田颍阴侯看上了李家圩大片肥沃的土地,又因天灾的原因,整个李家圩大多数人家都将田地贱卖给了颍阴侯,成为了他们的佃农。

    颍阴侯府的管事找到老李,丢了三贯钱,强硬的要贱购李家十亩肥田。

    老李不愿意,他和别人家不同,他已经有粮食可以度过这个寒冬,所以说甚都没卖。

    第二天颍阴侯家管事便找地痞和老李家大儿子打了一架,官府判李家赔偿对方一石粮。

    老李借来的粮食就这么没了。

    对方明摆着告诉老李,他能借多少粮,就会失去多少粮,就是要逼着对方贱卖良田。

    在这个社会,权贵们兼并土地的方式多种多样,无权无势的人最后都会认命,贱卖田地,成为对方的佃农,帮着对方种植良田,最后分得微薄粮食。

    这种事屡见不鲜。

    底层百姓,怎么和权贵去斗啊

    在军中,他是弓弩营的伍长,离开军营,他什么都不是,任人欺辱,却又反抗不得。

    当老李说完后,他恳切的对卫宁道“大庶长,俺也不认识啥权贵,您可否帮俺去和颍阴侯说一说,莫要为难俺这小民了,俺明年种得了粮食在赔一半给他”

    赵策在一旁听的破口大骂“畜生不带这么欺负人的”

    本章完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