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4. 弹幕特权 那换成朱祁钰呢?

作品:《诸朝都在直播间看我考编

    你们以为我要说杂家水稻技术了吗

    是的,我要说一下,杂交水稻能亩产1000到1200斤。

    但是寻找不育系、实现杂交需要大量的时间,杂交水稻还需要用到大量的肥料,放在古代有点难。

    所以与其去培育杂交水稻,不如早点找到红薯。

    一年生,插苗就能活,耐旱还不挑地方,也不容易生虫害,给点泥就能重活。而且红薯生的熟的都能吃,产量又高。

    高到什么程度红薯在北方有个别称叫地瓜,就是因为它长的像瓜。灾荒年代,十个人里面有七八个人是靠种红薯活下来的

    可惜,咱们引进番薯第一人陈益是在万历时期才将红薯从安南,也就是越南带回国的。不过也有其他文献,说是林怀兰从交趾带回来的,也有说是陈振龙从吕宋,现在的菲律宾带回来的。1

    但不论是谁,都是万历那时候了。

    明朝。

    万历八年。

    明神宗朱翊钧大喜过望,连忙让人按照天幕所说,去找这三位带回红薯的人。

    而其他朝代的人,不说皇帝了,就连平民百姓,都已经成群地琢磨着,要怎么去越南找红薯了。

    “天幕说能有瓜那么大”

    “我不在乎能不能和天幕讲起的陈益一样青史留名,只要能够吃饱,能够让我的孩子们扛过饥荒,就算是千难万险,我也要去交趾找到红薯带回来”

    正当他们全都跃跃欲试,笑咧了嘴,觉得充满希望之时,何夏夏突然当头一棒。

    不过交趾和吕宋的红薯是在明神宗那时候才种植成功的,老祖宗们去早了也找不到啊

    要是再追溯早点,那就是美洲中部了,漂洋过海的,估计也只有郑和的船队才能到,就也还是明朝。

    啊我给我自己说无语了。

    看来还是从三皇五帝开始,寻找不育系,搞杂交水稻来的更快些。

    虽然天幕这么说,但是天幕下的百姓们并不轻易被打倒。

    “美洲是哪里”

    “不就是漂洋过海吗就算现在我们的船不成,造个几十年总能成我们也能和郑和一样,去下西洋”

    “老汉给天幕磕头了,求求天幕告诉老汉,杂交水稻要怎么种吧”

    明朝。

    朱祁钰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极为尴尬的节点。

    天幕所说的明神宗还不知在何时,要想找到红薯就得去所谓的美洲,然而郑和早已病逝,在郑和之后将船队带回来,并接下第八次远航的王景弘也已经逝世。

    况且现如今内有水患饥荒,外有强敌,他一个正在被拥立为帝,且皇兄尚在人世的王爷,又岂能甫一登基,张口便是要开国库,组船队去找不知在何方的美洲

    再者,皇兄此前已下令修造下番海船,却因贼寇等祸患而搁置,后又因朝臣多主张停止下西洋而不再提起。2

    是以不管出于哪个角度,朱祁钰都觉得自己开不了这个口。

    但眼看着红薯是找不到了,而天幕对于杂交水稻又没有细讲的趋势,他心里开始犹豫了。

    天幕给他的“随时弹幕”,他原本是想用来问一问,自己若是就此登基,日后可会有好的下场。

    但现在,他想到了更为适当的问题。

    “若是明朝朱祁镇之时,该如何去找美洲的红薯杂交水稻是几年生,该如何耕种”

    咦,今天的第一条高级弹幕诶

    明某人的问题,明朝朱祁镇之时,该如何找红薯,育杂交水稻

    这个问题主播有点不好回答,主要是吧,朱祁镇嗯你问的是第一次当皇帝的土木堡战神朱祁镇呢还是第二次当皇帝的冤杀功臣朱祁镇

    如果是第一次,那主播只想说,你得先去问问王振愿不愿意找红薯,种水稻,要是他不愿意,那就是白搭。

    如果是第二次,那主播只想说,别管什么红薯和水稻了,先救救于谦吧

    早在天幕念出弹幕所提的问题之后,明英宗、明宪宗时期的君臣百姓们都万分热切期待地屏息以待。

    不成想

    此时。

    尚未亲征的朱祁镇。

    他雄心壮志,豪情不已“先生,天幕称朕为土木堡战神”

    说罢,又有些不满“天幕怎的如此说先生。”

    已经经历土木堡之变的朱祁镇。

    他赧然僵硬在原地,手臂仿佛重若千金,不仅抬不起来,还连带着将他的背脊也坠弯了下。

    从天幕第一次出现之时,他就已经试探过,也先他们看不到。

    每一次可发弹幕的机会他都未曾松懈,想要借天幕同朝臣联系上,可都没有成功。

    没有想到这一次他明确地听到了有关于自己的消息,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噩耗第二次当皇帝的意思,便是大明会立新帝

    且定然是于谦主张

    好你个于谦

    成为太上皇的朱祁镇。

    他顿时心头一紧,朱祁钰将他软禁在南宫,防备之心昭然若揭,此时又听闻他会二次为帝,不知又会做出什么来。

    可恨啊,他恐是没有再次临朝的机会了。

    才问出问题的朱祁钰。

    他颓然地叹了口气,已然预见到了自己的命运。

    但很快他又重重地吸了一口气,昂首挺胸看向天幕,既然已经预见,那就要全力去改变。

    “那换成朱祁钰时期呢”

    朱祁钰啊,他拢共才当了八年左右的皇帝吧,红薯和杂交水稻这两,他都干不成啊

    哦,有办法的。

    那些被叫门天子强制带去亲征的百余名文臣,虽然已经不可追,但是朱祁钰可以盯住朱祁镇和石亨、徐有贞、王振门下的曹吉祥等人,按死他们不要发生夺门之变,保下剩下的于谦这一批国之重臣和武将,休养生息恢复战力,以待来日

    等国库充盈了,考虑去个南美洲,路线是这样子。

    何夏夏打开了世界地图,先比划了下郑和的路线,然后又比划了下美洲的方向。

    一直在旁观明朝那些事儿的其他帝王瞬间坐直。

    秦朝。

    嬴政直接摊开了此前画下来的地图,与此时天幕上的一对比,顿时受到了无比之大的冲击。

    这个世界,比他所知的,要大的多。

    “大秦之外,竟还有如此辽阔的土地,红薯之国在那。”他的手指在空中虚虚划过。

    西汉。

    卫霍两员大将在手,正在所向披靡的刘彻,对于这张世界地图不可谓不心动。

    “航海不行,陆地可行。可先往北,再向东一路前行。美洲中部应当是此处,便继续南行”

    至于要种杂交水稻,真的不是个简单的事情。

    据我所知,首先要找到颗粒饱满还抗病高产等等优良的水稻,由于水稻是雌雄同体,为了不让它自己给自己授粉,就需要人为地去除它的雄蕊,但两三百个花呢,哪里那么好去。

    所以要找天生雄蕊就没有用的,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不育系。

    然后再和那些优良的水稻种一起,授到它们的粉。

    我了解的就是这么个过程,听起来好像很简单的样子,但光是找,就不知道要找多久了。

    不是我唱衰哈,明某人,我觉得朱祁钰那时期还是努努力,去找红薯吧

    其实我个人觉得,你这个问题之下,明朝最好的时期还是朱棣那时候。

    一是可以让郑和向美洲进发,二是可以好好培养下好圣孙朱瞻基的格局,让他多看看其他孩子,别总惦记着好大儿朱祁镇了,都给惦记成大明朝唯一一个被俘的皇帝了。

    良性的竞争,才能促进大家一起进步的嘛

    自动防杠主播没有鼓动大家卷起来的意思嗷康熙那时的九龙夺嫡不可取嗷

    明朝。

    朱祁钰很听劝,他当即就准备去找于谦。

    而突然被点名的朱棣,一个眼刀子刮向朱瞻基你儿子打仗带百余名文臣后来又杀武将他要想葬送大明基业,不如直接说

    朱高炽有些肝疼被俘二字,令他想起了北宋的徽钦二帝。冤杀功臣又让他想起了南宋的高宗。那都是什么光景啊民生凋敝不为过

    朱瞻基只感觉委屈我都还没成婚呢

    清朝。

    康熙末年。

    已经斗的水深火热的皇子们纷纷苦笑,开弓没有回头箭,天幕此时说起,已经晚矣

    能被天幕特地说起,想必,最终的结局定是惨烈至极。

    秦朝。

    嬴政虽然在看天幕,心里却为“多看看其他孩子,良性竞争”而微动。

    明某人不说话了,是已经离开了吗

    那我们就赶紧复盘下一题吧。

    下列诗句中,乐器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3箜篌

    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4琵琶

    c、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5古筝

    d、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6笛子

    这题你选啥我看到a的时候不要太自信,刷到过电视剧热梗的,这个其实描写的是箜篌,而不是电视剧中所说的古筝

    作者有话要说  1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道光年间,福州人何则贤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为纪念。

    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编印的辞源释“番薯”一词的注解“其本出于交趾今越南,吴川人林怀兰尝得其种以归,遍种于粤,因不患凶旱。电白县有怀兰祠,题曰番薯林公庙。”广东电白县霞洞乡有“番薯林公庙”,是为纪念林怀兰和守隘关将而建。

    东莞县志物产薯所引凤冈陈氏族谱载“万历八年1580年,客有泛舟之安南今越南者,公陈益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万历十年1582年夏,乃抵家焉。嗣是种播天南。”陈益古墓号称“中国第一块番薯地”。

    2郭琰的重下西洋之梦根据正史的记载,明廷早在正统元年1436便明确颁诏停造下西洋海船明史卷八二食货志云“英宗立,罢诸处采买及造下西洋船木,诸费多敕省。”而至正统八年,又重启这一造船工程,其事正史未书,其录弥足珍贵。而更令人感到诧异的是,为郭琰墓志中记载的承造海船数量之大“上命督造下番海船一百二十只,委公为八府提调官”,动用的力量多达“八府”,参预的军民吏员多至“万计”。关于此次海船的数量,可以郑和七下西洋的船数作为参照郑和于宣德六年1431在福建长乐所立天妃灵应之志碑中自称“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馀艘,赍币往赉之。”又西山杂志云“郑和、王景弘、张文等造大舶百艘,率军二万七千人从苏州刘家港入海。”据郑鹤声先生的研究郑和出使船队数量最多的一次为二百零八艘,其他各次也在百艘上下。而本次由郭琰修造的海船,数量一次便多达一百二十艘,几与郑和使船规模相当,称得上是一支大型远洋船队。这点足以说明,正统八年修造“下番海船”,不会是日常的造船事务,而很可能是一次明廷出使西洋的准备工程。不过,正统八年的“下番”拟议,不仅发之廷堂,而是已付诸实施据郭琰墓志所载“不囗数月,海船囗工完。”可谓下番之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么,这次远航何以戛然中止再者,对这一次工程浩大的“下番海船”之修造,明实录等官方史籍为何无一字载录如郭琰墓志中提到的“上命工部侍郎焦宏督造下番海船”一事,在各史中只述及焦宏以户部侍郎往沿海备倭,未言造船使命。明英宗实录卷一八虽载焦宏奏言“浙江及苏松沿海卫所修造备倭船”事,却也无只字道及同期修造于福建的下番海船。种种疑点,令人迷惑。据我揣测正统间的这次海外远航之议,由于外患负责造船的焦宏同时负责备倭,可见局面的紧张与内忧据郭琰墓志船工数年之后,便有福建“延平贼寇二万馀人以叛,河道不通”,可见境内局势也不平稳而最终偃旗息鼓。此后数年间,禁海派得势,明英宗思想也转向保守,正统十四年1449六月,其因福建巡海按察司佥事董应轸奏报,濒海“居民往往嗜利忘禁”,“私通外夷”,英宗即“命刑部申明禁之”明英宗实录卷一七九。因而史官在纂修实录、国史时,便有意芟除了这次大造“下番海船”欲重航西洋的记录。

    3李凭箜篌引唐李贺

    4琵琶行唐白居易

    5鸣筝曲 元杨维桢

    6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唐岑参

    感谢在20230514 01:06:4920230516 02:15:50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阿羡、左琴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落絮 20瓶;1234567890 10瓶;咸鱼的生活、熠熠山光 6瓶;菇娘、霸王防秃不油腻、假烟、依云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